Friday, September 27, 2019

70岁的她被尊称为“养生导师”,满头黑发、32颗贝齿竟无一松动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4092179171731098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9533000&req_id=201909270523190100100530271E3A97E1&group_id=6740921791717310987

70岁的她被尊称为“养生导师”,满头黑发、32颗贝齿竟无一松动

70岁的她被尊称为“养生导师”,满头黑发、32颗贝齿竟无一松动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4092179171731098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9533000&req_id=201909270523190100100530271E3A97E1&group_id=6740921791717310987

大医本草堂
11小时前 · 山东电视台《大医本草堂》栏目官方账号 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养生导师”潘肖珏说

医学即人学

生命体都有强大的自愈能力

自然疗法可以激发人体自愈力

让生命自在运行

潘肖珏是谁?

她是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健康产业研究院自然医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在2015年被还任命为“上海市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评价中心”专家。

她笔耕不辍,独创了若干健康管理观念和干预路径,并撰写成集,其中《冰河起舞》和《潘老师食疗手册》成为网红著作。

潘老师的部分著作

今年,她近70岁,但依旧满头黑发,一口贝齿,32颗牙齿无一松动。

可就是一个这样神采奕奕、面色红润的老人,曾经却也因为接踵而至的疾病,一度卧床不起,几近残废。

十三年前,她面临乳腺癌、股骨头坏死、冠心病三大死亡威胁,死神一度将她逼到生命的绝境。医生更是宣判,她的生命至多只剩下一年半。

这一路,她伤心沮丧甚至放弃自我,但经过短暂的迷茫期,便开始用科研精神鼓舞自己,她摸索出针、灸、推拿、内服中药、自我锻炼和食疗6种手段提高自愈力,成功跨过了癌症术后五年生存期。

△看上去像近70岁历经生生死死的病人?

1

她的前半生,教书育人

却遭学生横刀夺爱

她曾是中国最早从事公共关系教育和企业咨询策划的教授之一,曾任中国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人事部公关高级经济师测评软件专家组负责人、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公关专业专家。

那时候,她身体健康、婚姻幸福,围绕在她身边的是家人朋友无数艳羡的眼光,在所有人看来,这就是一个成功女性啊。

她对待学生耐心温柔,脸上永远都是甜美的笑容,她的未来应当是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事业和白头偕老的爱情。

而就当她自己也以为会这样“顺遂”下去时,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小说里的故事成了她人生中的事故。一个她非常喜欢的学生闯进了她的家庭生活中,把她的家弄乱了。而她,被迫出局;那一年,她只有40岁。

学生被老师PK,这让潘肖珏备受打击无法释怀,几天几夜无法入睡,一度有严重的抑郁。

2

接二连三的病痛,让她几近残废

时间将伤痛慢慢治愈,当她逐渐从第一段失败婚姻中走出,她却再次摔了一跤。

这一跤让她的股骨颈严重骨折,被评定为十级伤残。需要绝对卧床120天,并且打钢钉固定。

而不幸总是接踵而至,卧床修养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摸到自己右侧乳房有一个肿块。经仁济医院权威医生确诊,她得了HER—2强阳性的乳腺癌——又一世界级恶疾。

有道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确诊乳腺癌后,相伴多年的第二任丈夫向她提出了离婚。

而在乳腺癌术后,医生更是给她宣判了死刑,说她腋下淋巴已经开始转移,必须放化疗才能缓解病情,争取最后一年半的生命。

她说:既然只有一年半,那么我绝不要在化疗的痛苦中度过。所以我出院了,我尝试着寻找解决的办法。

“我的生命,我做主”,面对死神的威胁,她选择用头脑,而不是盲目掏腰包救命。

即使作为病人,潘肖珏也有自己的信念:“我决定把结果先放一放,不管那些,先去找得病的原因。”

于是,她毅然决然提前退休,一种教师的职业使然,也是一种学者思维让她决定将自己的生命当成最后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3

自然疗法,她涅槃重生

她从喧闹的市区搬到了空气清新的乡下,并且开始翻阅国内外中西医各种自然疗法类书籍,她逐渐意识到,所有的疾病不过是全身问题的局部反应。

生病的时候,她也有白头发,头顶头发也开始变疏,左脸颊还生出一块很大的老年斑,但她告诉自己,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医生给我判了死刑,但我不能放弃自己。

她开始阅读搜索大量资料,尤其是国外网站公布但不为中国医患了解的前沿医学成果,并且以身试验。

对于书中指出的各种食疗方法,她神农尝百草,对书中指出的各种食疗方法进行实践和改良。经过不断地探索、失败、总结,她最终摸索出了一套食疗与病症对应的自然疗法手段。

开始抗癌的几年间,她的白发消失了,黑发还越来越茂盛,甚至脸上的老年斑都逐渐褪去,只能依稀看到一点很淡的印迹。

今年近70岁的她,神采奕奕,皮肤不干不油,10个指甲底部都有“小太阳”。尤其是那头乌黑发亮的短发让年轻人也羡慕不已,密而顺,有光泽,32颗牙齿,更是无一颗松动。

她说因为通过自然疗法她把内在调理顺了,身体修复好了,外在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在她的房间中摆满了各种医学书籍,经过反复试验,她成功摸索出针、灸、推拿、内服中药、自我锻炼和食疗6种手段提高自愈力,最终战胜了癌症病魔。

4

过关斩将,择善而从

2008年,被医生宣判只剩一年半生命的她度过了第三年;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而一帆风顺。

这一年,她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医生告诫她“你必须换人工关节,还要有心理准备下半辈子要在轮椅上度过,如果你现在不换,当你想换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然而她再一次选择了不听医嘱,拒绝更换人工关节。但拒绝并不等于不干预,她又开始研究股骨头坏死的原因。

她运用针灸、推、食疗、康复操等康复手段,经过一年的自然疗法,她的骨小梁重新长出,这让医生们都始料未及。

一位医学专家,表示对于一个拿了60年手术刀的老医生来说,潘肖珏的康复颠覆了他对这个病症的看法。

经过一年半的训练,她的股骨头坏死完全康复,并可以行走自如。

△近70岁依旧是牙齿完整、头发乌黑

因病探道,她走出沼泽,对中医、西医、道医、佛医等各种医学进行系统学习。她说西医科学,中医哲学;西医强大,中医伟大。但他们终究殊途同归,因为医学即人学。

各家医学都有着独到之处,只要对生命有意义,她便择善而从。

5

她用自然疗法治愈家人朋友

康复十余年后的今天,她深谙自然疗法的益处。因此,她乐此不疲地将自然疗法背后的医理教给更多人。

她还学习94岁老父自创的静功,营养心肌,调理脾胃和肾气,并用两元钱的中药有效救治心脏。

多年以来,她已经通过自然疗法帮助家人朋友调整心态,并且摆脱疾病。

对她来说,每个疾病都是一个课题,她自己把这个课题研究透了,并找到解决之道。过关斩将,她把病魔一个个撂倒。

回忆起这段经历,她说感谢自然疗法,不仅带她自己远离了伤痛,更让她懂得如何去帮助珍惜至亲的人。

2015年起,她开始带领十几位医生开始共同研究自然医学,进行撰写《自然医学概论》,该书为国内首本研究自然科学的书籍。

从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到治病救人的养生专家,从面临死神威胁的病人到精神抖擞的老顽童,自然疗法让她重获新生,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经历淬炼,感悟人生,她说:“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小毛小病,自己搞定,大毛大病,坦然面对。相信自己,相信奇迹”。

6

自然疗法,

顺应自然对人体没有损害的治病方式

潘老师说,其实人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只是现代医学过度依赖高科技会让我们这种能力沉睡过去。

而自然疗法可以调动人体的自愈力,遵循自然规律,让生命自在运行。

于是她专门设计了这节自然疗法养生课,教你跟着潘老师一起学习自然疗法。

这套课程没有门槛,不限年龄、不限性别、零基础也可以学会!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只需69元 一次报名永久收听
了解更多

1552阅读
搜索
治疗白发最好的方法
中医鬼才倪海厦
乌发食疗
白发根治最快方法
如何抗衰老
健康之路白发变黑发

70岁的她被尊称为“养生导师”,满头黑发、32颗贝齿竟无一松动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4092179171731098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9533000&req_id=201909270523190100100530271E3A97E1&group_id=6740921791717310987


70岁的她被尊称为“养生导师”,满头黑发、32颗贝齿竟无一松动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4092179171731098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9533000&req_id=201909270523190100100530271E3A97E1&group_id=6740921791717310987

2019-09-26

大医本草堂

11小时前 · 山东电视台《大医本草堂》栏目官方账号 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养生导师”潘肖珏说

医学即人学

生命体都有强大的自愈能力

自然疗法可以激发人体自愈力

让生命自在运行

潘肖珏是谁?

她是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健康产业研究院自然医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在2015年被还任命为“上海市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评价中心”专家。

她笔耕不辍,独创了若干健康管理观念和干预路径,并撰写成集,其中《冰河起舞》和《潘老师食疗手册》成为网红著作。

潘老师的部分著作


今年,她近70岁,但依旧满头黑发,一口贝齿,32颗牙齿无一松动。

可就是一个这样神采奕奕、面色红润的老人,曾经却也因为接踵而至的疾病,一度卧床不起,几近残废。

十三年前,她面临乳腺癌、股骨头坏死、冠心病三大死亡威胁,死神一度将她逼到生命的绝境。医生更是宣判,她的生命至多只剩下一年半。

这一路,她伤心沮丧甚至放弃自我,但经过短暂的迷茫期,便开始用科研精神鼓舞自己,她摸索出针、灸、推拿、内服中药、自我锻炼和食疗6种手段提高自愈力,成功跨过了癌症术后五年生存期。

△看上去像近70岁历经生生死死的病人?


1

她的前半生,教书育人

却遭学生横刀夺爱

她曾是中国最早从事公共关系教育和企业咨询策划的教授之一,曾任中国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人事部公关高级经济师测评软件专家组负责人、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公关专业专家。

那时候,她身体健康、婚姻幸福,围绕在她身边的是家人朋友无数艳羡的眼光,在所有人看来,这就是一个成功女性啊。

她对待学生耐心温柔,脸上永远都是甜美的笑容,她的未来应当是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事业和白头偕老的爱情。

而就当她自己也以为会这样“顺遂”下去时,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小说里的故事成了她人生中的事故。一个她非常喜欢的学生闯进了她的家庭生活中,把她的家弄乱了。而她,被迫出局;那一年,她只有40岁。

学生被老师PK,这让潘肖珏备受打击无法释怀,几天几夜无法入睡,一度有严重的抑郁。

2

接二连三的病痛,让她几近残废

时间将伤痛慢慢治愈,当她逐渐从第一段失败婚姻中走出,她却再次摔了一跤。

这一跤让她的股骨颈严重骨折,被评定为十级伤残。需要绝对卧床120天,并且打钢钉固定。

而不幸总是接踵而至,卧床修养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摸到自己右侧乳房有一个肿块。经仁济医院权威医生确诊,她得了HER—2强阳性的乳腺癌——又一世界级恶疾。

有道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确诊乳腺癌后,相伴多年的第二任丈夫向她提出了离婚。

而在乳腺癌术后,医生更是给她宣判了死刑,说她腋下淋巴已经开始转移,必须放化疗才能缓解病情,争取最后一年半的生命。

她说:既然只有一年半,那么我绝不要在化疗的痛苦中度过。所以我出院了,我尝试着寻找解决的办法。

“我的生命,我做主”,面对死神的威胁,她选择用头脑,而不是盲目掏腰包救命。

即使作为病人,潘肖珏也有自己的信念:“我决定把结果先放一放,不管那些,先去找得病的原因。”

于是,她毅然决然提前退休,一种教师的职业使然,也是一种学者思维让她决定将自己的生命当成最后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3

自然疗法,她涅槃重生

她从喧闹的市区搬到了空气清新的乡下,并且开始翻阅国内外中西医各种自然疗法类书籍,她逐渐意识到,所有的疾病不过是全身问题的局部反应。

生病的时候,她也有白头发,头顶头发也开始变疏,左脸颊还生出一块很大的老年斑,但她告诉自己,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医生给我判了死刑,但我不能放弃自己。

她开始阅读搜索大量资料,尤其是国外网站公布但不为中国医患了解的前沿医学成果,并且以身试验。

对于书中指出的各种食疗方法,她神农尝百草,对书中指出的各种食疗方法进行实践和改良。经过不断地探索、失败、总结,她最终摸索出了一套食疗与病症对应的自然疗法手段。

开始抗癌的几年间,她的白发消失了,黑发还越来越茂盛,甚至脸上的老年斑都逐渐褪去,只能依稀看到一点很淡的印迹。

今年近70岁的她,神采奕奕,皮肤不干不油,10个指甲底部都有“小太阳”。尤其是那头乌黑发亮的短发让年轻人也羡慕不已,密而顺,有光泽,32颗牙齿,更是无一颗松动。

她说因为通过自然疗法她把内在调理顺了,身体修复好了,外在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在她的房间中摆满了各种医学书籍,经过反复试验,她成功摸索出针、灸、推拿、内服中药、自我锻炼和食疗6种手段提高自愈力,最终战胜了癌症病魔。

4

过关斩将,择善而从

2008年,被医生宣判只剩一年半生命的她度过了第三年;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而一帆风顺。

这一年,她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医生告诫她“你必须换人工关节,还要有心理准备下半辈子要在轮椅上度过,如果你现在不换,当你想换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然而她再一次选择了不听医嘱,拒绝更换人工关节。但拒绝并不等于不干预,她又开始研究股骨头坏死的原因。

她运用针灸、推、食疗、康复操等康复手段,经过一年的自然疗法,她的骨小梁重新长出,这让医生们都始料未及。

一位医学专家,表示对于一个拿了60年手术刀的老医生来说,潘肖珏的康复颠覆了他对这个病症的看法。

经过一年半的训练,她的股骨头坏死完全康复,并可以行走自如。

△近70岁依旧是牙齿完整、头发乌黑


因病探道,她走出沼泽,对中医、西医、道医、佛医等各种医学进行系统学习。她说西医科学,中医哲学;西医强大,中医伟大。但他们终究殊途同归,因为医学即人学。

各家医学都有着独到之处,只要对生命有意义,她便择善而从。

5

她用自然疗法治愈家人朋友

康复十余年后的今天,她深谙自然疗法的益处。因此,她乐此不疲地将自然疗法背后的医理教给更多人。

她还学习94岁老父自创的静功,营养心肌,调理脾胃和肾气,并用两元钱的中药有效救治心脏。

多年以来,她已经通过自然疗法帮助家人朋友调整心态,并且摆脱疾病。

对她来说,每个疾病都是一个课题,她自己把这个课题研究透了,并找到解决之道。过关斩将,她把病魔一个个撂倒。

回忆起这段经历,她说感谢自然疗法,不仅带她自己远离了伤痛,更让她懂得如何去帮助珍惜至亲的人。

2015年起,她开始带领十几位医生开始共同研究自然医学,进行撰写《自然医学概论》,该书为国内首本研究自然科学的书籍。

从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到治病救人的养生专家,从面临死神威胁的病人到精神抖擞的老顽童,自然疗法让她重获新生,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经历淬炼,感悟人生,她说:“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小毛小病,自己搞定,大毛大病,坦然面对。相信自己,相信奇迹”。

6

自然疗法,

顺应自然对人体没有损害的治病方式

潘老师说,其实人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只是现代医学过度依赖高科技会让我们这种能力沉睡过去。

而自然疗法可以调动人体的自愈力,遵循自然规律,让生命自在运行。

于是她专门设计了这节自然疗法养生课,教你跟着潘老师一起学习自然疗法。

这套课程没有门槛,不限年龄、不限性别、零基础也可以学会!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只需69元 一次报名永久收听

了解更多

1521阅读

搜索

治疗白发最好的方法

中医鬼才倪海厦

乌发食疗

白发根治最快方法

健康之路白发变黑发

如何抗衰老

Thursday, September 26, 2019

Book《当呼吸化为空气》

面对突如其来的癌症,如何向死而生?医生保罗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4063271437166234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9490940&req_id=201909261742200100140400911E18A8E0&group_id=6740632714371662347

浮世绘t

2019-09-26

18小时前 · 教师资格证持有者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原创:浮世绘t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新人尚不知,故旧早已逝去: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共赴永恒生命!——福尔克·格莱维尔《卡伊利卡》


这首诗是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什所著的一本书《当呼吸化为空气》中扉页上的一首诗。保罗把他倾尽生命最后心力写成的书,献给了他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卡迪。

2013年,保罗三十六岁,他即将结束七年住院医师的生涯,接下来他就要成为神经外科的教授,很多优秀的工作也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他与癌症的不期而遇,与死神的狭路相逢,彻底击碎了他所有的希望。

这一年,他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在这之前,他的人生一帆风顺:在上本科期间,他获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研究生期间就读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最后以优异的成绩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

在担任医生期间,保罗就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了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保罗开始创造他所想要的生活:他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开始记录自己的余生,其实保罗早在上大学起,他就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

他写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在这本书中,保罗对医疗、人性进行了深刻思考,情感真挚细腻,令人动容。

2015年3月9日,星期一,保罗在病床上去世。家人都陪在他身边。

2016 年1月,《当呼吸化为空气》在美国面世,立即登上《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第一名,并入选2016年上半年20大好书。

“一个人需要看过多少生生死死,才能在他快要离开时明白肉体必然消失,而灵魂可以永存。”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保罗对生命的自述,更能看到他对于生命的态度。也许你能从中找到更多关于生命的意义。

01 人生跌宕起伏,要独自面对、坦然接受突如其来的变化

保罗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这是他作为住院医师接受培训的最后一年。在过去的六年中,他看过许多CT 片子,然而今天摆在眼前的片子却是他自己的。诊断结果是肺癌第四期。他的肺部布满了数不清的肿瘤,脊柱变形,一整片肺叶被侵蚀。

保罗脱下了平日在医院里穿的白大褂,套上了病号服。同为医生的妻子露西在一旁与他一起看着CT 片子,轻声问他:“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是别的病?”保罗冷静地回答:“没有。”

在六个月前,他的症状开始出现,体重下降、背上疼痛难忍。但在做完X光检查后,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于是他和医生把这一切归咎于工作太累和身体机能老化。

再过一年,保罗的十年医学生涯就熬到头了,他从一名住院医师变为神经科教授。在这九年中,他获得了很多成就:获得了极负盛名的全国医学奖项,许多著名的大学向他 抛过来橄榄枝,此刻的保罗可以说是站在了人生巅峰时期,前途美好。

保罗曾经想象自己,在未来某一天工作缓和一些,他与妻子和他们的孩子一起驾船出海,环游世界,共享天伦之乐,他一直想做个好丈夫。

其实在癌症确诊之前,保罗与露西的婚姻已出现了问题。保罗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与妻子的婚姻岌岌可危。有许多次,他很晚回到家时露西已经入睡,而早上出门时露西还未起床。他们两人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心心相印。

保罗休假的这几天,虽然远离了手术室,却并没有让他感觉到症状的缓解,而是他的背越来越痛了,这种剧烈的疼痛让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 。当他回到旧金山时,医生发短信告诉他,从胸片上看,他的肺部有模糊的阴影。保罗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保罗回到家,把结果告诉了露西。露西默默地把头靠在他的肩上,夫妻之间,所有的矛盾与误会都烟消云散了。

保罗开始穿上浅蓝色的病号服,躺在他熟悉的病床上,接受医生的治疗。

在这一刻,保罗觉得自己想象中的未来,还有即将到达的人生巅峰时刻,都要慢慢消失了。

02 在有限的人生里,果断舍弃一些东西,积极寻找生命的意义

我记得在看史蒂夫·乔布斯传记时,看到乔布斯的一段生活感悟:

“在我十七岁时,我读过一段文字,内容是“如果你能将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活,有一天你一定能做出对的决定”。我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从那之后的33年间,我每天早晨照镜子时便自问:如果今天是生命终结前的最后一天,我还会想做原本即将要做的事情吗?而如果答案接连几天都是“不”,我便自知自己必须做出改变。

后来我被诊断出罹患癌症胰腺癌,医师告诉我是无法根治的癌症类型,且活不过六个月,于是我动了手术。

没有人想死,但死亡却是大家共同的目的地。光阴有限,所以不应浪费在过别人的生活上,莫让杂音淹没了你的内在声音。重要的是要鼓起起勇气、倾听内心,直面人生。”

保罗也像乔布斯那样,果断舍弃了他从小就喜欢的文学爱好,决定弃笔从医。

乔布斯的这段人生感悟与保罗患病后的感悟如出一辙,他们都把生命的意义看作是珍惜有限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愧于心、善始善终。

乔布斯的敬业精神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虽然他的性格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特立独行、冷酷、偏执、任性等,但他最终成就了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机,引起全世界的轰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保罗在由文学陪伴着他度过青年期之后,他果断地选择了医疗事业。七年的住院医师生涯,见多了生死离别,让他的心开始变得坚硬起来。在面对患者时,他缺少了从前的同情心,他冷静地做出各种诊断结果,但忽略了人性的意义。

他曾经害怕自己看不见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了。但是,作为一名住院医师,他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和家属去理解死亡和疾病。在思考中,保罗找到了自己思想的重心,他觉得自己可以承担起为病人创造福祉的责任。

保罗的住院医师生涯在第六年达到了巅峰,重要的手术都做得很熟练,研究也获得了业内许多大奖,许多工作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在这时,他的好友杰夫,因为病人的死亡,他自己也跳楼自杀了。保罗深刻地体会到杰夫的负罪感,这样的负罪感也随时敲打着每个医师。

思考着生与死的谜题,此时站在人生巅峰的保罗,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癌细胞侵犯了他身体的多个系统。突入其来的疾病将他的人生击得粉碎。他也像他的病人那样,穿上病号服,躺在病床上,接受肿瘤医生的治疗。

保罗知道,他必须面对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同时他还要去努力弄清楚,是什么让他这辈子值得活着。在面对死亡的这个关口,是重建旧生活,还是寻找新生活?他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活下去,而不是在一旁等死。

03 绝地反击,直面死亡,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保罗在肿瘤医生艾玛的积极治疗下,肿瘤面积大大减少,病情稳定下来,这让所有人都松了了一口气。

没有人敢问他将来的打算,但保罗一直在思索着: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还能活多久?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保罗在思考着,他甚至把癌症当做是上帝送给他的一个礼物,他理解了死亡的意义,觉得没有什么比直接面对死亡更有意义的了。

他重新求助于文学的支撑,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死亡的书籍,他重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他脑中始终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重新回到手术室,重新拿起手术刀,要完成住院医生的培训,顺利毕业。

保罗回到了手术室,重新拿起了手术刀,医院也给了他最大的自由,为他配备了一个后备的住院医生,他每天只处理一个病例,也不用值班。重新来到手术室的保罗,在第一场手术进行到最后时有些晕厥,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变得越来越平稳,力量渐渐回升,技巧也回到了从前的巅峰。但是,他毕竟是有病之躯,在手术中,他需要克服不断袭来的恶心和疼痛,每天睡觉前,他需要吞一大把止痛片,然后上床。

因为生病,保罗错过了许多机会,他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保罗觉得自己已经历了悲痛的五个阶段:最开始确诊他便接受现实,接着开始消沉,在某个时刻开始与命运讨价还价,最后来到否定的阶段。

癌症确诊九个月了,保罗天天做手术到深夜,一心一意要好好毕业。他的身体不堪重负,他告诉自己,只要在坚持几个月就好了,只要坚持到毕业,就可以安心做一个相比之下更轻松的教授。

他的主治医生艾玛在这个环节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她做到了一名医生的责任,让保罗重新找回了自我。

04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保罗的生命得以延续,后继有人

保罗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但是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每遇到事情力求用完整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但同时他发现,在否认上帝的存在的同时,他也否定了爱恨与意义。如果否认了上帝在科学中的存在,同样也是否认了人生的意义在科学中的地位。

生命是独特的、无法预测的,而科学无法解释希望、恐惧、荣誉、痛苦和美德。他回归了基督教,开始思考《圣经》。

保罗新的CT 片出来了,他身上有出现了新的肿瘤,几乎填满了右肺中叶。保罗没有害怕,他将这个结果告诉了露西,夫妻俩坐在客厅,列出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活检、体检、化疗。

第二天,保罗决定去值最后一天的住院医生。这一天,他完成了最后一台手术。他走出手术室,收拾好这七年所用的东西,慢慢将车开回家,脱下手术衣,去除传呼机的电池,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

他再次从医生变为病人,但是这次情况很糟糕。化疗有很大的反应,开始吃不进去饭,所有的食物都变成咸咸的了,每次状态再稍微恢复时,便有到了下次化疗的时间。

在毕业典礼当天,保罗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恶心,他不断吐出绿色的胆汁,最终,他没有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仅仅一天时间,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他一直在输液防止脱水,他的肾功能开始衰竭,软腭和咽喉都有部分坏死。许多专家都来抢救,怀孕三十八周的露西也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

在重症监护室待了一周后,情况终于有所好转,他被安排出院,此时露西的预产期也到了。他目睹了露西的生产过程。在保罗生命的最后阶段,很庆幸,有这样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保罗后继有人了。此时,我相信保罗的内心是非常激动和感恩的,感谢露西为他生下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儿。

05 至死方休,奋斗、向上的精神值得永存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女儿卡迪就像一朵小花,慢慢地绽放着。保罗觉得自己的生命里有了色彩,整个家都是温暖的富有活力的。

保罗并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日子,也许比预估的更长,也许更短。他并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活过五年,所以只要活在当下就好。

在生命的临界点上,保罗终于感受到了生命对于他的意义。

他给自己的女儿小卡迪写信:

“在以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望你,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敢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大的事。”


2015年3月9日,保罗在病床上去世,当时他36岁,此时的卡迪出生八个月,家人都陪在他的身边。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奋斗与追求,他坚持写作,他全神贯注地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保罗选择直面死亡,他在生命的最后表现得异常镇静和平静,没有丝毫的恐惧与不安,他自己超度了自己。

他提出不想接受保命的治疗,也拒绝心肺复苏。在人生的最后,他摘下氧气面罩,好好地抱了抱自己的女儿。

他告诉露西:“我准备好了。”他准备好了撤出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了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


他最后的愿望是能够让这本书出版,他感谢了父母和亲人,对露西说了最后一句“我爱你”。

这时温暖的夕阳从窗户照进来,卡迪睡觉的时间到了,她和父亲一样,安静地闭着眼睛。最后,保罗的身体越来越放松,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长长地呼出来,这是他最后一次呼吸。

06 我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国人一向对“死亡、临终、去世”这些字眼有些忌讳,可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属就是死亡 ,这是既定的事实,任谁都无法改变。

看着保罗写在这本书《当呼吸化为空气》中的每一句话,我的头脑中就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假如我的生命还剩下一年,我会选择做些什么呢?

在最初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曾消极地认为,感觉不管做什么,好像都没有什么意义。就像保罗这样,做主治医生,去写作,甚至去拿那个没有什么用处的毕业证……生命的日子已不多,再去拼搏,还能拼出来什么呢?

可后来我转念一想:我想到了一句话,一句曾让我内心波涛汹涌的一句话:人会死两次,第一次是在心脏停止跳动之后,第二次是在他被最后一个人忘记之后。

在对待死亡这件事情上,有的人坦然乐观面对,就如保罗这样,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坦然等待死神的降临,他呼出了最后一口气,他的呼吸化为空气;

有的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时日不多时,内心里有着深深的遗憾,后悔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

比如复旦大学教授于娟在她的《此生未完成》这本书里,就写下这样一段话,“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要应付,总是觉得等做好了手头的事情,陪父母也是来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长,时间很多。现在想想并不尽然,只有一天天的过,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辈子。无头绪的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无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

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你我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心生怜悯之心,脑子里时常还是会蹦出这样的问题,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我记得胡适先生说过:“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用此生做富有意义的事。”

胡适先生说的极是,他正好与保罗的观念不谋而合,保罗用自己奋斗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与死神同行,向死而生,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全文总结: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一步一步地迈向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抗拒不了的大自然规律,就如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绕开死亡的降临。其实对死亡的认知就是对生命的认知,死亡是我们所有人都将面对的终极转变。

神经科医生保罗在他所著的这本书《当呼吸化为空气》中,一直在强调要“生理与精神并存。”

他一直追寻着这个理想,并不断去实践着。他毅然放弃学习了许多年的英国文学,转而主攻医学,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让人肃然起敬。

在保罗三十六岁的时候,不幸被查出肺癌晚期,他从人生的巅峰跌落至谷底。可是他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他回忆自己的一生,并反思人生的意义。

在他生命的最后,凭借自己强大的毅力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他又创造了新的奇迹。当呼吸化为空气,当人们站在生命的边沿,究竟会思考些什么呢?在这本书里,保罗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就像这本书的翻译何雨珈老师说的那样,当你翻开这本书,也会和我一样,开始一场探究生死的旅程,并永生难忘。

保罗在书中写道:“你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正如保罗的妻子露西所言:保罗的大半生都在对死亡进行探索和思考,并拷问自己是否能坦然诚实地面对死亡。最后,他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见证人。

保罗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是他的灵魂却会永存,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去探寻人生的意义。

6427阅读

搜索

保罗葬礼视频

保罗死亡

保罗的葬礼现场

托马斯和保罗

鹈鹕保罗

保罗身高

Sunday, September 15, 2019

Copy 2: 一位九旬老人以断食的方式结束生命,她的言行让我们震撼无比

一位九旬老人以断食的方式结束生命,她的言行让我们震撼无比


大医本草堂

2019-09-15. 山东电视台《大医本草堂》栏目官方账号 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如何面对老年、疾病与死亡,此篇文章虽然有点长,但值得每位中老年朋友认真读完。也提醒年轻人关注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2015年5月10日,我们第二次采访陈司寇老师的文革经历,采访过后陈老师关切地问我,你今年多大了?想过今后应如何安度晚年吗?看着我一脸茫然,陈老师说她自己积累不少经验和心得,愿意介绍给我们,可保证我们晚年享有身心健康。下文是根据当时的笔录整理的。

时间真快啊,你们老三届学生都快要七十岁了。一般来说,人在七十岁以后是很难过的。第一是因为病痛,一身患有多种疾病,整天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第二是因为孤独,人老了活动空间小了,与社会渐渐隔绝了,越来越多地待在家这个狭小空间里。因此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忧郁症。

老人是弱势群体。身体弱,精神也弱。在我们院里(蓝旗营,北大清华的家属院)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怜兮兮地期待着他人来关怀照顾,变成了弱势婴孩。看到这种情形,我就想,难道人的晚年一定要这样过吗?

我今年94岁了,老公(赵宝煦教授)两年前去世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得很好。身体健康,头脑清楚,除了一个每周来两次的清洁工,生活基本自理。

我不习惯与保姆同居,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做。每周子女们都来看望我。我还要儿子不用每周都来,两周来一次就行了。他们也忙啊,而且他的家与我这儿离得太远了。

我自己平时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读书看报看电视散步做家务,保持着自己不紧不慢的节奏,最近正在研读《易经》。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走”。我没有任何遗憾。现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质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质量。



我认为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例如童年时期的目标就是玩,青年是学习,中年是工作养家,老年也要有目标啊,没有目标的人生特难受!那老年人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要尽量使自己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

第二,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

1

第一目标

怎样尽量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

我从55岁退休到今年94岁,已快40年了。我这些年一直身体很好。我是怎样做到的呢?

1、知识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医是自己

人的健康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第一遗传占三分之一,第二是锻炼和养生,第三是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熬夜都会损害健康。

人到70岁以后是老年。老人都一定要注意学习吸收医学保健知识。要看许多书,对于人的人体构造与功能、体育运动、食疗、生活习惯、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

此外,要全面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综合分析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摸索其中的规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一旦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就要身体力行,一旦认识到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就要令行禁止。并且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



有些老年人没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动不动就看医生,乱吃药。其实医生不过是听你的陈述。再说各科医生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况。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医生。

有些老人一心想依靠什么名医,或者什么灵丹妙药来保健康,经常跑医院,频繁换医生,换药物,结果总是失望,因为他不懂得靠医生不能获得健康,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我曾经患过皮肤瘙痒症,痒起来钻心,夜不能寐。去看医生,只能给些药膏涂抹,没有效果。后来我自己看书,明白瘙痒症是有很多种类的。我分析了自己的类型,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采取适当食疗,保持心里的平静,并学会了按摩相应的穴位,后来就慢慢地好了。

有一天早上我要起床时,突然发现腰痛得动不了,当时家里只有我自己。我就告诉自己要镇定,躺在床上自我按摩一些穴位,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地起来了。若是别人早去医院看了,我就坚持自己按摩相关穴位,配合适当的腰部活动,结果腰痛一直没有再犯。

俗话说久病成郎中。我的体会是,身体是自己的,最好的保健医其实只能是自己。冷暖痛痒只有自己最清楚,运动健身只有靠自己坚持,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调整。任何企图依靠在其他人身上养老的梦想都要落空,无论是再好的医生、再负责任的保姆,或是再孝敬的子女,都不能去靠。


2、要有毅力,要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我坚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买菜、做饭、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内衣。

我当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让保姆为我做。但是只要一开始不做,以后就再也做不了了。我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开这个头。这样我一直坚持到目前,还是如此。


3、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丰富

现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儿女回家看望。国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可是我不需要。我关心时事政治,对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戏剧体育都有兴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平静充实。

北大政治系的一位教授去世了,她的老伴特别寂寞,老打电话给我,一说起来就没完。问我能不能一礼拜给她打两次电话。我答应了,转念一想想这不是个办法啊。我一次电话十分钟二十分钟,那其他时间她怎么办呢?我就去找她。

我说我可以给你打电话,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真正解决问题不能靠外力,只能靠内力。她说那怎么办呢?你就得自己有奔头。那怎么有奔头呢。你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尽量把你的时间安排紧一点,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我每天6:00–6:30起床后,就忙着按摩,做操,看电视新闻、做早饭。一定要在九点之前吃完早饭。9点以后我就开始看书看报。我一个人订了好几份报纸杂志,每天不抓紧时间都看不完。看到我欣赏的地方就摘录下来,或者剪下来,我现在已经积累了好几大本了,经常翻看,乐在其中。

我还爱看电视剧,看到难过处就跟着放声哭,高兴处就放声笑。有时还想不通编剧为什么这么处理。自己就琢磨,要是我做编剧,我就怎么处理。我现在还在研读《易经》,心得也记下了一本。你看,我平时有这么多事情要做,这么多新知识要学,哪里有时间去寂寞呢?此外我还有个办法,就是家里不要太寂静。要经常开着电视,就好像总有人与你说话,向你唱歌,你就不会感到孤独。

我有三个孩子每周都回来看我。我儿子离我挺远,我不希望他每周都来,就对我女儿说,你跟你哥哥说一下,不用每周都来,打个电话问问就行了。他后来就两个礼拜回来一次。我平时过得很充实、愉快,不希望别人来干扰我。老年人要热爱生活,关心时事,心胸开阔,心情舒畅。这样遇到疾病就能顶得住。


2

第二目标

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人人都希望晚年走得快一些,但死生有命,这也可以事在人为吗?

我认为,要想“走的快一点”,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准备,该走的时候干干脆脆、无牵无挂、了无遗憾。我来告诉你我的体会:

1、不怕死

其实无论多大年龄都会怕死,死亡总是令人恐惧的,怕临死前的病痛,怕与亲人诀别时的撕心裂肺。谁不怕啊?可是怕又有什么用,这是自然规律,只能坦然面对呀。

从70岁时我就想,人活七十古来稀,何况还有许多偶然因素。黄泉路上无长幼。所以活一天就赚一天。人的生命分为数量和质量。我不在乎数量,而看重质量。只要每天的生活都有质量,什么时候“走”就顺其自然。

不怕死,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解决不好,就终日惶惶不安。我现在就活得很痛快。好多知识学不完的。我从来也不寂寞。我不喜欢跟街坊邻里的老太太们聊家长理短的事。我觉得不如看电视,能得到很多新鲜知识。我爱看足球、网球、台球。我是丁俊晖的粉丝。对于国际上的一些新闻我也很关注。这样我心情很舒畅,对疾病就能顶住。

我前年尿血,在三院检查发现我左肾上有个肿瘤,可能是癌症,医生和家属都主张要做手术切除。我不同意。我说我已经92岁了。我将来走不一定是因为这个肿瘤。即便是这个原因,动了手术后又会出现其他病。那何必呢?我就思量,癌症喜欢什么?它喜欢酸性的东西,不喜欢碱性的东西。我就不吃酸性的大鱼大肉,饿死它!而多吃蔬菜水果。还吃抗癌食品,例如蘑菇、西兰花等。两年来没有任何感觉。

现在我干脆就不去检查了,也不管它变大了还是小了,爱怎样怎样。已经两年了我一直与癌症“和平共处”。现在既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精神负担,每天都生活得很充实,很有质量。任何事情只要想得开,就会战胜它。当然如果将来真是癌症发作的话,后期会很疼,我就留一笔钱打止痛针。我对女儿说,将来我昏迷了就不用打了,没有知觉了还打它干嘛,”走人”就完了嘛!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精神上只有达到一定境界,才能超越生死。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轻松享受有限的生期。我现在一个人生活,儿女说还是找个保姆陪住吧。否则万一哪天犯了病都没有人知道。我说犯了病又怎样,无非是拉到医院抢救呗。抢救过来又怎样,还不是不死不活地拖着?人的寿数到了,就要顺其自然,犯了病还抢救他干嘛?身体功能衰竭了,无疾而终,顺其自然,这是福气呀,你说是不是?

古人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来不怕死,就活得轻松,生活质量就高。我就是怀着这种心态一天一天活过来的。事实证明越是不怕死,就越是死不了。我现在已经94岁了,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哈哈,我觉得自己赚到的已经太多了!

2、不爱钱

许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锱铢必较,把钱抠的紧紧的。他们真是没想明白呀。我现在每个月几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所以孩子们来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儿女过六十岁生日,我每人送上一万元。

我想,自己也就这几十万元的存款,等我死了儿女们继承,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不会感激我。不如现在就拿出来给大家共享,弄个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哈哈!

3、放下自我

现在很多老人想问题只从自己出发,想来想去总觉得别人对不住自己。或是领导对不起自己,或是同事对不住自己,或是儿女对自己照顾不周,特别是儿媳妇又如何亏欠了自己。内心总是不愉快。这又何必呢。要想得开,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换位思维。

你认为自己把儿女抚养大,儿女就应该回报你。儿女都有儿女的事情,哪有那么多时间陪着你?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父母在世时,你又曾去陪伴了多少?照顾了多少?我从不要求儿女来陪我。我一个人生活的很有规律,说真的,他们来了我还有点嫌打乱了自己的计划。所以一个人生活是常态,儿女来看你,是惊喜。这样就不会心怀不满,常感落寂了。

不要回报,只要奉献,我养大了儿孙,是我的奉献。但我不图儿孙的回报。我一直以助人为乐,若能帮助他人,我就感到快乐。能给周围人带来快乐,我就感到快乐。一位老师经济上有困难,我给了她点钱,她向我表示感谢。我说,你甭谢,我这样做自己高兴。

与人的感情要真挚,但不要太缠绵。我们院里有位老太太的丈夫去世了,她长期一直放不下,总是悲悲切切的。爱情深厚可以理解,但总不能整日泪水洗面,多愁善感,去当林黛玉呀。儿女也一样,我爱他们,当然舍不得分离。但是既然分离是不可避免的,我就不愿意他们将来被悲伤所累,所以现在就不去和他们太缠绵,不要他们一天到晚总往我这里跑。

至于孙子辈儿,哈哈,不用我说,人家早就想也不想了!这是人类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嘛。总之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战胜死亡,充分享受生期。至于身后之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是我应该费心去想的!

听陈老师一席谈,如醍醐灌顶。她那冷静与深邃的理性令我深深折服。她那彻悟后的诙谐幽默又令我忍俊不住,时不时地与陈老师一起开怀大笑。

联想到文革中,我们都亲眼见过陈老师所曾经遭遇过的非人待遇和残酷暴行,多少人因此而积怨积弱积病。而陈老师却成功地战胜了那些摧残,重建了自己的强健身心,享有了健康长寿的晚年。这样睿智坚强的老人实在不多见。

临别时我说:“我们过一段时间再来看您。”“不用来了,打个电话就行啦!”陈老师干脆地说,那口气像是对自己的子女那样随便。这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生命的见证

2017年4月底,陈老师已经满了96岁。这时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先是肾癌发作,伴随而来的尿毒症、贫血性腔梗。加上中间一次跌伤和小中风,身体脏器衰竭得很快。起初生活还能坚持半自理,终于在9月份两腿发僵,浑身难受,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

子女们都竭力动员她去医院住院。可是陈老师一直坚持不去医院就诊,她没有吃药,也没有注射和打点滴,只是坚持自己按摩和做一些腿部练习,希望还能下地步行。女儿也为她问遍了家庭的医生朋友,他们都很坦诚地说:“这么大年纪了,恐怕病情是不可逆的了。”

子女为她请了保姆,24小时轮流守护她。而这正是陈老师最不想要的”没有质量的生活”。她嘱咐女儿:一不要通知学校,二不要通知亲友,三不要让人来探望。她只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快些,尽量不要拖累别人。她请女儿”帮助”她,女儿难以答应,何况我国的法律也不允许安乐死。于是她果断地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来结束生命。

10月17日,陈老师开始断食。当女儿把精心烹饪的饭食端到她面前时,她推说吃不下,并掩住口不准别人强行喂食。看着她坚定的眼光,女儿只好含着眼泪把食物端开。由于肾癌开始引起腰部疼痛,她睡觉时总是用双手抵住腰部,并没有打止疼针。

18日,陈老师继续断食,只饮水。

19日,女儿冲了芝麻糊端到已经饿了三天的妈妈面前。陈老师居然一口气吃完了。但是当女儿再次把食物端到她面前时,她又坚决拒绝了。

20日,陈老师已经既不吃饭,又不能饮水了。她的头脑还很清楚,口不能言,就写下自己的要求,如请人帮她翻身、解手等。

21日,陈老师继续水米不进。清早尚能在保姆的帮助下起床解手。下午5时13分,陈老师终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安详地合上了眼睛。

听到陈老师的女儿讲述她最后的日子,不禁感到震惊。以断食的方式来结束生命,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强的意志啊。我立即联想起她的话“要不怕死”,“要争取走得快一点”。她老人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既不拖累别人,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陈老师圆满地实现了自己晚年的两个目标,终于下课了。她的最后一课不仅向我们倾尽心血,还以生命做了见证。

当我肃立在窗前为陈老师默哀时,脑海里却浮现出那张亲切的笑脸,她诙谐地说:“哈哈,我已经赚到太多了,下面就看你们的啦!”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医本草堂问诊咨询,请私信或文章的评论区留言

45万阅读

Information source: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35342288509075971/?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8538395&req_id=2019091517063501001005422112154E87&group_id=6735342288509075971

一位九旬老人以断食的方式结束生命,她的言行让我们震撼无比

一位九旬老人以断食的方式结束生命,她的言行让我们震撼无比

 

 

大医本草堂

3小时前 · 山东电视台《大医本草堂》栏目官方账号 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如何面对老年、疾病与死亡,此篇文章虽然有点长,但值得每位中老年朋友认真读完。也提醒年轻人关注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2015年5月10日,我们第二次采访陈司寇老师的文革经历,采访过后陈老师关切地问我,你今年多大了?想过今后应如何安度晚年吗?看着我一脸茫然,陈老师说她自己积累不少经验和心得,愿意介绍给我们,可保证我们晚年享有身心健康。下文是根据当时的笔录整理的。

图为95岁的陈司寇老师。


时间真快啊,你们老三届学生都快要七十岁了。一般来说,人在七十岁以后是很难过的。第一是因为病痛,一身患有多种疾病,整天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第二是因为孤独,人老了活动空间小了,与社会渐渐隔绝了,越来越多地待在家这个狭小空间里。因此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忧郁症。

老人是弱势群体。身体弱,精神也弱。在我们院里(蓝旗营,北大清华的家属院)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怜兮兮地期待着他人来关怀照顾,变成了弱势婴孩。看到这种情形,我就想,难道人的晚年一定要这样过吗?

我今年94岁了,老公(赵宝煦教授)两年前去世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得很好。身体健康,头脑清楚,除了一个每周来两次的清洁工,生活基本自理。

我不习惯与保姆同居,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做。每周子女们都来看望我。我还要儿子不用每周都来,两周来一次就行了。他们也忙啊,而且他的家与我这儿离得太远了。

我自己平时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读书看报看电视散步做家务,保持着自己不紧不慢的节奏,最近正在研读《易经》。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走”。我没有任何遗憾。现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质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质量。

我认为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例如童年时期的目标就是玩,青年是学习,中年是工作养家,老年也要有目标啊,没有目标的人生特难受!那老年人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要尽量使自己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

第二,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

1

第一目标

怎样尽量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

我从55岁退休到今年94岁,已快40年了。我这些年一直身体很好。我是怎样做到的呢?

1、知识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医是自己

人的健康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第一遗传占三分之一,第二是锻炼和养生,第三是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熬夜都会损害健康。

人到70岁以后是老年。老人都一定要注意学习吸收医学保健知识。要看许多书,对于人的人体构造与功能、体育运动、食疗、生活习惯、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

此外,要全面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综合分析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摸索其中的规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一旦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就要身体力行,一旦认识到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就要令行禁止。并且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

有些老年人没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动不动就看医生,乱吃药。其实医生不过是听你的陈述。再说各科医生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况。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医生。

有些老人一心想依靠什么名医,或者什么灵丹妙药来保健康,经常跑医院,频繁换医生,换药物,结果总是失望,因为他不懂得靠医生不能获得健康,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我曾经患过皮肤瘙痒症,痒起来钻心,夜不能寐。去看医生,只能给些药膏涂抹,没有效果。后来我自己看书,明白瘙痒症是有很多种类的。我分析了自己的类型,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采取适当食疗,保持心里的平静,并学会了按摩相应的穴位,后来就慢慢地好了。

有一天早上我要起床时,突然发现腰痛得动不了,当时家里只有我自己。我就告诉自己要镇定,躺在床上自我按摩一些穴位,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地起来了。若是别人早去医院看了,我就坚持自己按摩相关穴位,配合适当的腰部活动,结果腰痛一直没有再犯。

俗话说久病成郎中。我的体会是,身体是自己的,最好的保健医其实只能是自己。冷暖痛痒只有自己最清楚,运动健身只有靠自己坚持,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调整。任何企图依靠在其他人身上养老的梦想都要落空,无论是再好的医生、再负责任的保姆,或是再孝敬的子女,都不能去靠。

2、要有毅力,要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我坚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买菜、做饭、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内衣。

我当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让保姆为我做。但是只要一开始不做,以后就再也做不了了。我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开这个头。这样我一直坚持到目前,还是如此。

3、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丰富

现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儿女回家看望。国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可是我不需要。我关心时事政治,对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戏剧体育都有兴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平静充实。

北大政治系的一位教授去世了,她的老伴特别寂寞,老打电话给我,一说起来就没完。问我能不能一礼拜给她打两次电话。我答应了,转念一想想这不是个办法啊。我一次电话十分钟二十分钟,那其他时间她怎么办呢?我就去找她。

我说我可以给你打电话,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真正解决问题不能靠外力,只能靠内力。她说那怎么办呢?你就得自己有奔头。那怎么有奔头呢。你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尽量把你的时间安排紧一点,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我每天6:00–6:30起床后,就忙着按摩,做操,看电视新闻、做早饭。一定要在九点之前吃完早饭。9点以后我就开始看书看报。我一个人订了好几份报纸杂志,每天不抓紧时间都看不完。看到我欣赏的地方就摘录下来,或者剪下来,我现在已经积累了好几大本了,经常翻看,乐在其中。

我还爱看电视剧,看到难过处就跟着放声哭,高兴处就放声笑。有时还想不通编剧为什么这么处理。自己就琢磨,要是我做编剧,我就怎么处理。我现在还在研读《易经》,心得也记下了一本。你看,我平时有这么多事情要做,这么多新知识要学,哪里有时间去寂寞呢?此外我还有个办法,就是家里不要太寂静。要经常开着电视,就好像总有人与你说话,向你唱歌,你就不会感到孤独。

我有三个孩子每周都回来看我。我儿子离我挺远,我不希望他每周都来,就对我女儿说,你跟你哥哥说一下,不用每周都来,打个电话问问就行了。他后来就两个礼拜回来一次。我平时过得很充实、愉快,不希望别人来干扰我。老年人要热爱生活,关心时事,心胸开阔,心情舒畅。这样遇到疾病就能顶得住。

2

第二目标

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人人都希望晚年走得快一些,但死生有命,这也可以事在人为吗?

我认为,要想“走的快一点”,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准备,该走的时候干干脆脆、无牵无挂、了无遗憾。我来告诉你我的体会:

1、不怕死

其实无论多大年龄都会怕死,死亡总是令人恐惧的,怕临死前的病痛,怕与亲人诀别时的撕心裂肺。谁不怕啊?可是怕又有什么用,这是自然规律,只能坦然面对呀。

从70岁时我就想,人活七十古来稀,何况还有许多偶然因素。黄泉路上无长幼。所以活一天就赚一天。人的生命分为数量和质量。我不在乎数量,而看重质量。只要每天的生活都有质量,什么时候“走”就顺其自然。

不怕死,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解决不好,就终日惶惶不安。我现在就活得很痛快。好多知识学不完的。我从来也不寂寞。我不喜欢跟街坊邻里的老太太们聊家长理短的事。我觉得不如看电视,能得到很多新鲜知识。我爱看足球、网球、台球。我是丁俊晖的粉丝。对于国际上的一些新闻我也很关注。这样我心情很舒畅,对疾病就能顶住。

我前年尿血,在三院检查发现我左肾上有个肿瘤,可能是癌症,医生和家属都主张要做手术切除。我不同意。我说我已经92岁了。我将来走不一定是因为这个肿瘤。即便是这个原因,动了手术后又会出现其他病。那何必呢?我就思量,癌症喜欢什么?它喜欢酸性的东西,不喜欢碱性的东西。我就不吃酸性的大鱼大肉,饿死它!而多吃蔬菜水果。还吃抗癌食品,例如蘑菇、西兰花等。两年来没有任何感觉。

现在我干脆就不去检查了,也不管它变大了还是小了,爱怎样怎样。已经两年了我一直与癌症“和平共处”。现在既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精神负担,每天都生活得很充实,很有质量。任何事情只要想得开,就会战胜它。当然如果将来真是癌症发作的话,后期会很疼,我就留一笔钱打止痛针。我对女儿说,将来我昏迷了就不用打了,没有知觉了还打它干嘛,”走人”就完了嘛!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精神上只有达到一定境界,才能超越生死。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轻松享受有限的生期。我现在一个人生活,儿女说还是找个保姆陪住吧。否则万一哪天犯了病都没有人知道。我说犯了病又怎样,无非是拉到医院抢救呗。抢救过来又怎样,还不是不死不活地拖着?人的寿数到了,就要顺其自然,犯了病还抢救他干嘛?身体功能衰竭了,无疾而终,顺其自然,这是福气呀,你说是不是?

古人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来不怕死,就活得轻松,生活质量就高。我就是怀着这种心态一天一天活过来的。事实证明越是不怕死,就越是死不了。我现在已经94岁了,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哈哈,我觉得自己赚到的已经太多了!

2、不爱钱

许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锱铢必较,把钱抠的紧紧的。他们真是没想明白呀。我现在每个月几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所以孩子们来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儿女过六十岁生日,我每人送上一万元。

我想,自己也就这几十万元的存款,等我死了儿女们继承,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不会感激我。不如现在就拿出来给大家共享,弄个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哈哈!

3、放下自我

现在很多老人想问题只从自己出发,想来想去总觉得别人对不住自己。或是领导对不起自己,或是同事对不住自己,或是儿女对自己照顾不周,特别是儿媳妇又如何亏欠了自己。内心总是不愉快。这又何必呢。要想得开,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换位思维。

你认为自己把儿女抚养大,儿女就应该回报你。儿女都有儿女的事情,哪有那么多时间陪着你?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父母在世时,你又曾去陪伴了多少?照顾了多少?我从不要求儿女来陪我。我一个人生活的很有规律,说真的,他们来了我还有点嫌打乱了自己的计划。所以一个人生活是常态,儿女来看你,是惊喜。这样就不会心怀不满,常感落寂了。

不要回报,只要奉献,我养大了儿孙,是我的奉献。但我不图儿孙的回报。我一直以助人为乐,若能帮助他人,我就感到快乐。能给周围人带来快乐,我就感到快乐。一位老师经济上有困难,我给了她点钱,她向我表示感谢。我说,你甭谢,我这样做自己高兴。

与人的感情要真挚,但不要太缠绵。我们院里有位老太太的丈夫去世了,她长期一直放不下,总是悲悲切切的。爱情深厚可以理解,但总不能整日泪水洗面,多愁善感,去当林黛玉呀。儿女也一样,我爱他们,当然舍不得分离。但是既然分离是不可避免的,我就不愿意他们将来被悲伤所累,所以现在就不去和他们太缠绵,不要他们一天到晚总往我这里跑。

至于孙子辈儿,哈哈,不用我说,人家早就想也不想了!这是人类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嘛。总之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战胜死亡,充分享受生期。至于身后之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是我应该费心去想的!

听陈老师一席谈,如醍醐灌顶。她那冷静与深邃的理性令我深深折服。她那彻悟后的诙谐幽默又令我忍俊不住,时不时地与陈老师一起开怀大笑。

联想到文革中,我们都亲眼见过陈老师所曾经遭遇过的非人待遇和残酷暴行,多少人因此而积怨积弱积病。而陈老师却成功地战胜了那些摧残,重建了自己的强健身心,享有了健康长寿的晚年。这样睿智坚强的老人实在不多见。

临别时我说:“我们过一段时间再来看您。”“不用来了,打个电话就行啦!”陈老师干脆地说,那口气像是对自己的子女那样随便。这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生命的见证

2017年4月底,陈老师已经满了96岁。这时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先是肾癌发作,伴随而来的尿毒症、贫血性腔梗。加上中间一次跌伤和小中风,身体脏器衰竭得很快。起初生活还能坚持半自理,终于在9月份两腿发僵,浑身难受,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

子女们都竭力动员她去医院住院。可是陈老师一直坚持不去医院就诊,她没有吃药,也没有注射和打点滴,只是坚持自己按摩和做一些腿部练习,希望还能下地步行。女儿也为她问遍了家庭的医生朋友,他们都很坦诚地说:“这么大年纪了,恐怕病情是不可逆的了。”

子女为她请了保姆,24小时轮流守护她。而这正是陈老师最不想要的”没有质量的生活”。她嘱咐女儿:一不要通知学校,二不要通知亲友,三不要让人来探望。她只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快些,尽量不要拖累别人。她请女儿”帮助”她,女儿难以答应,何况我国的法律也不允许安乐死。于是她果断地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来结束生命。

10月17日,陈老师开始断食。当女儿把精心烹饪的饭食端到她面前时,她推说吃不下,并掩住口不准别人强行喂食。看着她坚定的眼光,女儿只好含着眼泪把食物端开。由于肾癌开始引起腰部疼痛,她睡觉时总是用双手抵住腰部,并没有打止疼针。

18日,陈老师继续断食,只饮水。

19日,女儿冲了芝麻糊端到已经饿了三天的妈妈面前。陈老师居然一口气吃完了。但是当女儿再次把食物端到她面前时,她又坚决拒绝了。

20日,陈老师已经既不吃饭,又不能饮水了。她的头脑还很清楚,口不能言,就写下自己的要求,如请人帮她翻身、解手等。

21日,陈老师继续水米不进。清早尚能在保姆的帮助下起床解手。下午5时13分,陈老师终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安详地合上了眼睛。

听到陈老师的女儿讲述她最后的日子,不禁感到震惊。以断食的方式来结束生命,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强的意志啊。我立即联想起她的话“要不怕死”,“要争取走得快一点”。她老人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既不拖累别人,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陈老师圆满地实现了自己晚年的两个目标,终于下课了。她的最后一课不仅向我们倾尽心血,还以生命做了见证。

当我肃立在窗前为陈老师默哀时,脑海里却浮现出那张亲切的笑脸,她诙谐地说:“哈哈,我已经赚到太多了,下面就看你们的啦!”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医本草堂问诊咨询,请私信或文章的评论区留言

45万阅读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35342288509075971/?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8537226&req_id=2019091516470601001203509607E7AF4E&group_id=6735342288509075971



Monday, September 2, 2019

我绝不要像我父亲那样死去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28537572059906573/?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7418938&req_id=20190902180857010152050082827A841&group_id=6728537572059906573


洪晃:我绝不要像我父亲那样死去

佳易博览

9天前 ·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洪晃给罗点点写了一封信,聊起一个“不吉利”的话题——死亡。

死亡永远是一个沉重而禁忌的话题。在这封信中,洪晃首次谈到父母离世的经过。

洪晃之所以会对罗点点毫无保留,是因为她们一起开办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多年。科技发展到今天,医学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有尊严的离世。亲历父母离世,洪晃不仅反思:“什么是中国人的孝顺?当父母身体不好,甚至临终时刻,什么才是孝?”

是什么让洪晃一度哽咽?她怎么看待安乐死?好死真的不如赖活吗?

关于如何“告别”,这封信或许会帮我们找到答案。

点点姐,

我和小朋友说,想跟你聊一个话题:《不怕死,但是怕死不好》。小朋友很纳闷儿地回复我道:

“您是不是说:“不怕死”不好,但是“怕死”也不好。”

美国演员简方达写了一本书,叫“Prime Time” 黄金时间,她写书的时候60岁,她说60岁以后就是人生最后一幕了,在喜剧中一般三幕,第一幕是提出问题,第二幕是问题展开、深化,而第三幕是高潮,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她说作为进入人生第三幕的的人,她要规划一下她的人生第三幕。

我很喜欢她的这个态度,她说等她死的时候,她要尽量做到无悔。

我过两天就要过57岁生日了,也进入第三幕的人了。所以我想聊聊死亡的事情,但是似乎都被一句“不吉利”给拒绝了。我首先想聊怎么死这个事情,我父母过世的时候我都在,但是经过很不一样,我妈妈曾经流过医嘱,不做任何有伤害性的抢救,不叉管子。

虽然后来她还是同意插管子了,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妞子,我不想坚持了。” 然后她就走了。她走的时候非常安详。

我得承认我爸爸晚年和我关系不好,原因是他总是要写文章诋毁我妈妈。先是在香港什么报纸上,居然把他和我妈妈离婚的事情拿出来重新炒作。我觉得莫名其妙。报纸登了一半,我给他电话求他停止,他停了。

谁想到几年以后又出书了。我父母离婚以后没有什么太多联系,唯一一次是妈妈去世前,我父亲有病回北京治疗,求我母亲帮他联系医院,我妈妈都做了。他俩最后一次通话时我爸爸早上六点给我妈妈打电话,谢谢她。

之所以早上六点是怕老婆误会。还记得我妈妈告诉我之后,我俩捧腹大笑,觉得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跟中学生谈恋爱那样有趣。

我父亲出书后我就跟他疏远了。记得他中风以后不能在家里居住了,只能去养老院。我去看他的时候突然觉得如果是我在这种养老院,我宁愿死了。

养老院在一座高楼里面,几乎没有任何日光,我父亲的床位靠门,每次离开床位,都需要监护人员拿一个布兜一样的东西把他兜起来,放在轮椅里面。我回北京看了一圈养老院,条件都比香港好,有花园,可以看见大自然。但是几次协商,后母都不愿意让父亲回北京养老。

最后父亲情况越来越坏,送到医院ICU的时候已经皮包骨头,我最后一次去看他已经不敢相信这是我父亲,我拉着他的手的时候,他看我一眼,我觉得是他的魂魄离开以后又回来看一眼,很快他就把眼睛闭上了。

点点姐,我绝对不要象我父亲那样死去。拖得太长,他生活的最后一年是没有价值的,简直就是为了喘气而活着。我也不明白如果真的爱他,为什么要让他经历这种痛苦。当然我的这些语言被认为是不孝的。所以我特别想问一下,什么是中国人的孝顺?到底意味着什么?在面对父母身体不好,甚至临终时刻,什么才是孝?

虽然我妈妈留了生前预嘱,在医院里,医生还是需要我的签字,因为我是唯一直系亲属。我不理解为什么我的意愿高过我妈妈本人?这个是中国法律吗?我不知道别的国家什么样?但是有一点我知道,但凡病人是个干部,家属都是要把生命无休止的延长,哪怕已经是植物人,病人痛苦,浪费资源,还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文化为什么是这样?根基在那里?

几个月前,芭芭拉.布什死了,她的讣告里说,她死的时候周围都是家人和爱她的人,她走的很安详。我也希望这样,我不想死在医院里面,每次我听见老人在没有亲人的时候走了都很伤心,我觉得我们天天到机场接啊送的,都是多余的,谁不会叫滴滴专车啊?是真正走人的时候才需要人送,需要知道我们这一辈子还是有亲人的。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媒体里经常表彰一些工作狂,说自己父母过世都没有在身边,难怪我们怕死。

最后一个问题比较棘手,你怎么看安乐死?我知道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允许安乐死,比如瑞士。我的一个朋友,叫彼得,几年前中风,其实他活得挺好的,但是他中风前是一个风风火火一生的记者,之后不仅行动不便,还失去了语言能力,所以觉得活着没意思,坚决要求安乐死。他终于说服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允许他安乐死,他们给安乐死公司打电话,居然回答是:对不起,我们年底前都安排满了,你明年再死吧。

说实话,我本来觉得安乐死挺好的,但是做成一个商业,我怎么觉得那么不靠谱。可是,我们没有权利决定是否出生?难道我们不能决定我们怎么死亡吗?

点点姐,好想跟你聊一下,怎么样才能好死?

34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