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1, 2022

谭德婷:健康报国 2022-09-11


谭德婷:健康报国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20911-1311760

2022-09-11

编辑室内外

如今医院、疗养院都面对护士短缺,还得不断发奖励金慰留护士,

哪还轮得到一介平民聘请“私家看护”。

发现亲友中好些长辈中风或失智,许多问题接踵而来。

有位堂哥年初不幸中风,堂嫂和侄儿女原打算在他出院后自己照顾。但因堂哥病情严重,得24小时看护,一家人决定聘请护理人员协助照料。侄女联系了疗养机构,签订了“登门护理配套”,却发现根本没人能上门!究其原因,护士短缺,人手不足,配套白签了。

面对瘫痪在床的父亲,侄女特地去学习怎么插管抽痰、以胃管喂食,又如何定时为病人翻身、梳洗、按摩等等,但过了一段日子,侄女和堂嫂发现实在难以为继,侄女每天还得打起精神上班,而上了年纪的堂嫂也体力难支。

寻找疗养院成了急务。在几乎打遍全新加坡的疗养院电话后,幸好最终让她们找到能照顾严重中风病患,且费用还负担得来的疗养院。

侄儿女回想那段日子,自嘲已变成专家,得知哪所疗养院照顾患哪一种病以及病重程度的病患,而且疗养院除了基本住院费外,还按个别病人需要的服务项目与用具等另外一一收费。有些疗养院收费之高令人望而生畏。

听着侄女述说这些经历,我们几个姐弟才发现自己也曾天真地以为安排护士登门护理是件易事。父亲上个月过世前几天,医院发来一张参考单子,上面列着提供护理服务和器材的机构和店家名称与联络号码。我们还盘算着待父亲病愈出院后可能须要购置的配备,并且打算到时请护理人员每天上门协助照料,以便家人有喘息的时间。

我们并没联想到,如今医院、疗养院都面对护士短缺,还得不断发奖励金慰留护士,哪还轮得到一介平民聘请“私家看护”。要靠以小时计的护理人员每日登门也非长远之计,何况现在有钱也未必办得到。

当事情没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人不会特别留意。

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需求大增。政府的医疗保健开支年年涨,从2010年的37亿元激增至2019年的113亿元,增幅超过两倍。若未来10年医疗开支以相同增幅持续上升,到了2030年料达270亿元,或占国内生产总值约3.5%。

政府着手推行的政策,是提供医疗津贴、提升医疗保健设施和人力资源。硬体设施相对容易完善,但人手不足是我们的软肋。护理业是劳工密集的行业,虽能借助机械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减轻负荷,但愿意投入这个行业的本地人难找。即使能大幅度从外国引进护理人员,可人往高处,不少人在新加坡取得足够资历后,便移民到能获得更高薪、工作与生活更平衡,甚至是提供公民权的国度。

从9月1日起分阶段实施新的住院、问诊和药物津贴框架,也是为了确保纳税人的钱用在刀口上。津贴框架全改以家庭人均收入为准,让照顾家里经济负担较重的病患获得较多津贴,而家境较好的就自己多承担一些。

任何政策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虽然大家基本上认同这么做较公平,但在政策去年公布时,已有公众反映担心会增加孩子的负担,甚至可能会促使孩子搬离父母家,好让已退休的父母获得最高津贴。这样的情形会否出现,还有待观察。

另一名回国不久的亲戚透露,原打算与中风初愈的姑姑同住,好方便照顾,却发现若把住址登记在姑姑家,将连累已退休并独居的姑姑医疗津贴大为缩水,让她好懊恼,觉得想尽孝却似乎成了一种惩罚。

面对医药费不断上涨的现状,大家苦笑或得“居安思危”,年老时“降级”买套二房式或三房式组屋独居,以便争取多一点津贴。

统计显示,新加坡人的寿命长了,但许多人在世的最后10年健康不佳。政府积极鼓励人们过健康生活,预防患重症,以便在晚年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质,如此也让整个医疗保健体系乃至国家的财政状况更可持续。将在明年推出的“健康SG”计划,便希望通过动员全科医生网络和建立社区伙伴关系,协助人们保持健康。

每个人能做的,显然是认真照顾身体,尽量延后患病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折磨。这也算是一种为国分忧吧。

(作者是《联合早报》助理总编辑

tarntt@sph.com.s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