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0, 2022

郑集教授是中国营养学泰斗. 100岁仍上班. 109岁出书. 抗衰老秘诀是首诗


打开 App

他是中国营养学泰斗,100岁仍上班,109岁出书,抗衰老秘诀是首诗

关注

“且喜老来健,尚无颓废姿;天若假我年,还将再著书。”

2009年,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郑集教授,在自己109岁的高龄,再次写完一本专著。高兴之余,他挥毫泼墨,写下如此诗句。

郑集教授是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衰老生化研究学科和营养学的奠基人。在世时,他被称为“世界最长寿教授”“世界最高龄作家”,同时也是南京最长寿的老人。

文章图片1

郑集110岁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寿星”自幼却十分体弱多病。

年少时,他曾患上严重肺结核,两度因病休学数年;年过六旬后,先后做过3次剖腹手术;一生因病休学和住院不下十次,但每次都能战胜病魔,最终享年110岁。

从四川放牛娃到留美海归博士,再到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郑教授,在100岁时,依然每天去学校上班,教书育人并编撰教材。109岁时,还笔耕不辍,坚持学习和写作。

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特殊十年等,他的人生故事是一部跨越百年的传奇。

他在中国营养学与抗衰老学领域留下科研成果和个人经验,同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值得后人去学习和借鉴。


从四川放牛娃成长为名校海归博士

1900年5月6日,郑集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刘家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因自幼体弱多病,加上家境贫寒,他14岁才进入县高级小学读书。17岁时,他以高小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但家里已无钱再供他去上中学,遂辍学回家务农。

郑集并没有就此放弃对学业的追求,选择在家自修苦读中国经典古籍,下定决心要走出偏僻的小县城,去更广阔的的天地中翱翔。

小时候的他,便有着远大的志向,他说:

“我要当缚蛟龙的猛士,决不做摸小鱼小虾的渔翁。”

文章图片2

郑集年轻时候

1921年夏天,郑集顺利考上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后,向好友李代芬借了20块银元,打算奔赴成都读书。为节省路费,他与另一个同学一路步行7天,从家乡来到成都求学。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郑集入学后不久,因病只得回家休养。

病好之后,他怀揣着从好友李代芬处再次借到的10块银元,远赴南京求学并如愿考上了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

在国立东南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交不起学校住宿费,郑集便选择住在南京鸡鸣寺的一间破庙里,每天吃的是黑面烤饼,晚上睡在庙里的一块破匾上。

极为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灭他的志向,反而激发出他更加勤奋读书的动力。

入学后不久,郑集结识了当时国立东南大学生物学系的秉志教授。秉志教授是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建国后于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秉教授在了解了郑集的爱好和志向后,被眼前这位年轻人艰苦求学的精神所打动,除帮助他选了中文、英文、化学等课程外,还帮他选了自己讲授的普通动物学和钱崇澍教授开设的植物学课程。

文章图片3

我国近代生物学奠基人秉志教授

两位大师的亲自教学,让郑集接触到当时生物科学的专业知识,大师们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更是令他毕生受益,同时在道德品性和为人处事上也受益良多。

大学毕业后,郑集留任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民国时期最重要的高等学府),担任农学院助教。

1930年,他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进入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深造,并将生物化学和营养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赴美留学之前,郑集在日记本中郑重写下誓言:

“要把中国生物化学这片沙漠,变成林茂草丰的绿洲,这是我至高无上的理想。”

生物化学简称生化,主要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和代谢,基因信息传递与表达等,它的研究内容与现代医学和临床医学密切相关。

文章图片4

郑集教授

留美四年后,郑集如期获得名校博士学位,随后带着最前沿的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知识,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

此后,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当年写在日记本中的誓言。


在刻苦求学道路上遇见一生所爱

1922年,郑集远赴南京求学。

临行之前,他回到家乡南溪县,与好友李代芬辞别。

李代芬知道他经济困难,再次倾囊资助他10块银元的路费,同时决定将自己的妹妹砚蓉介绍给他。

砚蓉不但人长得非常漂亮,还是一位极其爱国的进步女学生,也是我党的地下党员。

见面之后,两位年轻人彼此情投意合,互相都暗暗倾慕着对方。从此,二人开始书信传情,逐渐发展成为恋人。

文章图片5

民国时期的女学生

1926年,郑集和砚蓉二人订婚,商定毕业后正式结为夫妻。可惜命运弄人,订婚之后不久,郑集便收到了砚蓉的噩耗。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当地民众举行庆祝集会,英国军舰开炮轰击人群,打死打伤2000余人,消息传出后举国愤怒。

3月31日,重庆各界爱国人士聚集起来,举行反对英美枪击南京市民大会。

当天大会开始时,四周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四面八方的子弹射向聚会人群,预先化装混杂在民众中的国民党反动派武装随后手持铁棒、大刀开始追赶手无寸铁的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

屠杀持续到下午二时,137人被打死,千余人受伤,史称“三·三一惨案”

惨案发生后,我党在重庆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下党员被逮捕后秘密杀害。砚蓉亦在这起惨案中遭受迫害,不久后便香消玉殒。

文章图片6

重庆“三·三一惨案”纪念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未婚妻砚蓉的死,给郑集造成极大的心理打击。在写给砚蓉的悼诗中,他写道:“从此花丛懒回首,半为壮志半为伊。”

随后几年时间里,郑集始终紧锁着心扉,将满腔的悲愤之情化作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化学这一崭新领域的研究学习之中。

1931年1月,远在美国留学的郑集收到了一封国内老同学写来的信。

信中附有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位美丽少女的倩影。照片背后写着两行娟秀的小字:

“我非沧海水,亦非巫山云,君请慎之。”

照片上的少女是老同学的妻妹,老同学觉得自己妻妹的才、德、貌与郑集十分般配,便想从中撮合他俩的姻缘。姑娘名叫朱荣芳,她对郑集也很有好感,于是在信中附上自己的照片和亲手写的小字,以寄托自己的爱慕之情。

文章图片7

民国爱国男女青年

在此后的岁月里,两人通过越洋传书,感情逐渐得到加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动荡,二人始终生死相依,携手走过了长达七十余年的风雨人生路。


科研领域的不朽成就与教育事业

1934年,郑集回国后接受秉志教授的邀请,来到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工作,并在这里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化学专业机构——生物化学研究室。

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医学院,郑集筹备了生物化学系,并成为该系最早的教授之一。

当时的中国,极度缺乏生物化学领域的人才,为了替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郑集自此开始了自己长达70余年的教育事业。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中大医学院被迫内迁成都,郑集为了教学需要自编一套《生化实习指导》教材。在八年抗战中,该书先后再版三次,用作后方各校生物化学实验教本。

文章图片8

国立中央大学

郑集不仅是位生物化学大师,也是位营养学大师。

旧中国的国民普遍营养不良,大部分人体质孱弱,被列强扣上“东亚病夫”的侮辱性称谓,令他感到十分的痛心。

为改善国民营养状况,他在研究生物化学的同时也潜心研究营养学,立志通过自己所学来改善国民体质,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

当时民众的动物蛋白质摄入量极低,郑集便以研究大豆蛋白质为解决民众营养问题为切入点,提出动植物蛋白质互补的科学思想。

谷物碾磨过细会造成营养素丢失、常用食物的营养素分析、储藏和烹调对营养素的影响等课题研究,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由他发起的。

八年抗战期间,国内物资极度匮乏,郑集始终关心我抗日军民的营养问题,研究出“中国国民最低营养需要”等科学数据。

为普及营养知识,增强国人体质,郑集走出实验室,为杂志电台写出一系列科普文章。

文章图片9

郑集教授年轻时期

国立中大医学院迁往成都后,郑集继续编写《营养讲话》系列在电台播放,最后充实成《实用营养学》一书。

在此期间,他又在国立中大医学院创办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培养生物化学研究生的正式机构——生化研究所。

徐达道、杨光圻、丁光生等国内著名专家教授是第一届研究生。


坚决反对迁校为新中国留住人才

1949年元旦,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失败已经无可避免。

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的总崩溃,蒋介石下令南京政府各大城市的工厂、学校、机关南迁。

国立中央大学作为当时的最高学府,自然而然成为了搬迁的重点对象。

南迁之前,校长周鸿经派人远赴台湾勘察新校址,并将校内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装箱准备搬迁。

此举遭到绝大部分学生和教授的坚决抵制,护校运动由此展开。很多仪器已经装箱,但教授们坐在箱子上,一律不准抬走。

郑集当时是教授会主席,面对周鸿经等人的奔走游说与威逼利诱,他义正言辞地说:

“学校经不起搬迁折腾,一迁已甚,何堪以再,西迁是因为日寇入侵,不得已而为;而此次国内战争,根本没有搬迁之必要。”

当时被誉为“国统区一面不倒红旗”的梁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朝师生们振臂疾呼:

“去台湾是绝路,不要上当,大家留下来护校。”

国民党迁校的阴谋落空后,校长、训导长、总务长三人弃职而去。学校教授会投票选出郑集、梁希、胡小石等人组成“校务委员会”开始主持校政。

文章图片10

印有梁希教授头像的邮票

师生们开始组织警卫队,站岗放哨,保护学校。

解放前夕的爱国护校斗争,为新中国留住了许许多多的专业人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中流砥柱。

新中国成立后,郑集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教学,并为之编写适用的生物化学系教材。

此外,他还编纂了一系列营养学专著,如《现代中国营养学史料》、《中国科学史料丛书》、《食物中毒》等,为中国相关领域的教育事业与学术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老寿星”的抗衰老研究与养生之道

1972年,郑集被迫停止工作5年后,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讲台。

此时的他已是一位古稀老人,在讲课和编写教材之余,对衰老与抗衰老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调查100多位70岁以上老人,并了解他们健康长寿的原因后,郑集结合国际上已有的抗衰老理论,提出了“衰老的代谢失调”学说,成为我国衰老生化研究学科的奠基人。

他认为细胞代谢机能失调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巨大精神压力、不良生活方式、噪声等环境因素,会人为地干扰或破坏自然衰老的过程。要想延缓人体衰老,就要适当地调整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文章图片11

郑集教授80岁时

郑老把抗衰老经验总结成一首取名《生死辨》的诗:

“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仅朝夕。寿夭虽各殊,其死则为一;造物巧安排,人无能为力。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劳逸应适度,尤宜慎饮食。小病早求医,大病少焦急;来之即安之,自强应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当可必;莫道朝霞美,更爱夕阳红。”

细分起来主要有四点:

一、情绪稳定

思想开朗、乐观积极、情绪稳定是防治衰老的第一要诀。

郑老说:“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在《我的回忆录》中,他说:50岁以后,我业余时间喜欢种菜、养花;60岁以后,对古典文学渐感兴趣,尤喜琢磨唐诗宋词,偶尔也写一点诗词自娱自乐;晚年对国画欣赏和旅游也越来越感兴趣。”

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应该找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来做,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

二、规律生活

郑老的床边有一张纸,上面详细列出一天的起居安排。

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按时上床睡觉,生活非常有规律。

郑老认为:“规律的生活才能保证身体的各个器官正常运转。每个人都不能率性而为,要给自己定一个规矩,并严格执行。日上三竿还不起床,晚上通宵达旦地玩乐,没有一个规律的生活,是不可能健康的。”

人体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而气血是让它能正常运行的动力。

骨髓造血的最佳时间段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在此之前进入深度睡眠,能让人体气血充盈,身体各机能进入最佳状态。

三、合理膳食

郑老认为膳食宜荤素杂食,多吃蔬菜水果,宜清淡,戒腥浓。

不吃腐烂、熏制、发霉食品,腌菜、泡菜、腊味以及被农药、化学品、重金属污染的各种食品应少吃或不吃。里面含有各种化学添加剂的食品也应注意,尽量选择少吃。

郑老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坚持吃糙米。他认为现在的白米太“精”,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米皮被去除。

除正常饮食外,几十年来郑老每天还要吃五毛钱的维生素。冬天时,他会服用些扶正固本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等。

文章图片12

郑集教授105岁时

对于各种补品和保健品,郑老明确表示:

“我不主张多服补品,而且对当前各种各样的营养液持保留态度,我认为许多补品是为了赚钱来骗人的。”

四、坚持运动

郑老很注重运动,身体好的时候,每天早上会在阳台做一套自编的体操。

闲来无事,便在自家后院种植蔬菜、摆弄花草,不仅锻炼了身体,也有调适情绪之效。除此之外,始终坚持学习和创作也是他钟爱的“脑力运动”,并把此当成一种乐趣。

郑集精通英、德、法、俄四国语言,74岁时还在自学日语,90岁时又在自学朝鲜语。

在80至90岁的十年间,他独自编著并出版了7部专著,包括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的《普通生物化学》、获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二等奖的《衰老与抗衰老》等。同时发表科学论著、述评及科普文章56篇,合作研究论文16篇,指导硕士、博士生十余名。

100岁时,他还每天去学校上班,后来不慎摔一跤导致骨折,才离开心爱的校园。

文章图片13

100多岁的郑老

109岁时,他又出了一本名叫《不老的技术:百岁教授的养生经》的养生书。

在探索长寿抗衰老的过程中,郑老坚持所有规定不能随意更改,并且要严格去执行。他是以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自己的科研设计,在进行着实验。

他养生之道的最大秘密,核心其实是两个字:自律!

郑老的研究表明,保持乐观开朗、早睡早起、荤素搭配、坚持锻炼其实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关键在于要能足够自律,坚持不懈地去实行


后记

2010年7月29日,世界最长寿教授郑集逝世,享年110周岁。

文章图片14

109岁的郑老和学生

翻开郑集的传奇人生,他出身贫寒却奋发图强,对科学刻苦求索;对爱情坚贞不渝;对国家满怀热爱;对教育殚精竭虑;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南师附中一名毕业生在回忆郑集教授时说:

“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年少时结识这位传奇人物,但是又后悔没有早一点结识郑集教授,但是我相信郑老的精神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THE END ——

如果喜欢别忘【关注】【点赞】【评论】

热门评论
15CS
119
110周岁 一位自律的老人 一位德才兼备的教授 一位跨世纪的传奇人物 ……致敬
1回复1个月前
手机用户52353876027
40
致敬郑集教授!
1回复1个月前
用户9499975670205
36
致敬!自律是健康生活的基本要素
1回复1个月前
难得糊涂78811720
8
郑老的书哪里能买到?
1回复1个月前
云锦服饰
11
向中国科学家门致敬
1回复1个月前
故居来客
30
不得不说励志又传奇的老人,品行与知识并重,现在有几个教授能做到
1回复1个月前
查看更多评论
下载今日头条看更多精彩内容
59
今日头条
版本号:9.0.5
开发者: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权限列表
隐私政策
条回复
头像
楼主
关注
回复
刚刚
全部评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