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 2023

从ChatGPT爆红 看AI狂潮的喜与忧

从ChatGPT爆红 看AI狂潮的喜与忧

订户
ChatGPT主导资讯搜索,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人工智能画图网站Midjourney生成)
ChatGPT主导资讯搜索,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人工智能画图网站Midjourney生成)

字体大小: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写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照入今天的现实中,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一边像是匆忙的赶路人,被时代的狂流裹挟着,在看似有光透出的前途中迷茫疾步。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过去的30年里,电商平台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万物互联。如今站在另一个30年的节点上,我们似乎又将迎来一场科技主导的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

近来各大媒体铺天盖报道ChatGPT,资讯一波接一波,令人目不暇接。它以聊天机器人的界面出现,你问个问题,它能快速地整合信息生成答案。ChatGPT是建立在语言转换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理解人类语言,在短时间内,于浩瀚的资料库中精准搜索资讯,生成答案。

截至目前为止,ChatGPT打破了新科技的“圈粉”纪录,在推出短短两个月内,全球用户量超过1亿!这是什么概念?作为对比,TikTok从推出到实现1亿用户量,用了九个月,而Instagram用了两年半。吸引到广大用户群后,研发公司OpenAI宣布升级版GPT-4开始“赚钱”,向用户征收每月20美元(约27新元)。开启商业化运作后,OpenAI宣布开放第三方插件,如果各大科技公司积极响应,意味着日后我们手机里的应用,无论购物、旅行、餐饮等都将与GPT-4相连,人们的生活方式可能会从“物联网+”过渡到“GPT+”。

短短几个月内,ChatGPT一路狂飙,惊人的发展速度背后,关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利弊讨论不绝于耳。本周非营利组织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布公开信,由1000多名科技界和人工智能重量级人物签署,呼吁暂停训练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梳理ChatGPT发展的几个重大节点,这场突如其来的AI变革如何在短时间内搅动风云?AI背后存在哪些隐忧与挑战?它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工作,人类生产者与AI的关系?在人文主义视角下,急速发展的背后我们缺失了什么?在新一轮科技冲击下,我们如何思考关于生存,关于“人之为人”的问题?

ChatGPT发展瞬息万变
行业应用日新月异

从去年底GPT技术面试以来,短短几个月,发展速度之快,搅动着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起初OpenAI抱着公测的“试水心态”,推出聊天机器人,大家都觉得好玩,试着跟它对话,让它帮忙策划旅行路线,回邮件,写作业,找资料。几个回合下来,大吃一惊,这机器脑子怎么这么厉害?后来送它去“测智商”,竟然通过了法律、商业、医学研究生水平的考试!

完成了“小试牛刀”的精彩亮相,ChatGPT开始一系列“放大招”。几个重要节点包括,2月8日微软宣布,推出融合最新AI技术的搜索引擎Bing。记者试用,输入“去东京可以看哪些博物馆?”几秒钟内,跳出五大推荐,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挑选。省略了冗长的背景介绍,直接给实用资讯,包括路线、票价、开放时间、交通方式等,深谙游客心理。

3月17日,微软又宣布推出Microsoft 365 Copilot,在原本Office办公软件的基础上功能升级,正式开启“智能副驾驶”办公时代。以后办公时,只要在Word文档里输入一段文字提示,Copilot就可以帮你写文章,改稿件,做总结,还能根据要求引入相关文献素材。再从文档导入PPT可以直接生成幻灯片,页面和动画效果都已设定好。在Excel里,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一个整齐的数据表格,输入指令文字就能生成图表。

3月23日,OpenAI又发布重磅消息,支持第三方插件(plugins)引入ChatGPT。第一批公布的插件类型,涵盖了旅游应用如Expedia,办公软件如Slack,餐馆订位应用如Open Table,购物、语言培训、租车等生活方式类软件都一一在列,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生活方式带来又一轮改变,让搜索方式更智能、精准、个性化。

外界猜测,OpenAI这一“大方”举动,是希望ChatGPT跳出目前的数据库,联网学习更多新知识,建立在已有应用软件的基础上,第三方插件成了GPT的“耳目”,提供实时数据让它变得更智能。如果反响热烈,随着加入的第三方合作伙伴越来越多,下一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可能会从“物联网+”过渡到“GPT+”。

在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下,各大行业龙头纷纷响应,也是看中AI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从看重自然资源,到资本商业资源,再到如今的知识资源和科技资源,发达经济体均已转向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希望自给自足生产核心技术。科技巨头打响了技术争夺战,微软以ChatGPT对阵谷歌Bard。中美科技巨头在科技战的赛点上,开启了人工智能商海争霸。为了破除AI技术上的美式垄断,百度推出“文心一言”。最近,知名电脑科学家李开复广发英雄帖,下定决心要组建团队做Project AI 2.0挑战ChatGPT。

AI在本地开创商机

视角从全球科技赛道的风云巨变拉回新加坡,人工智能在本地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如何?综合整理《联合早报》之前的报道发现,目前已有一些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开始有意识地逐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例如政府正在开发一套类似ChatGPT的系统,帮助公务员写报告;教育部将与全国人工智能核心计划合作,开发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使用的人工智能口语练习器;房产经纪公司将人工智能融入内部应用,提高房屋经济效率;还有公司用人工智能“看相术”,洞察客户心思谈成生意。

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新商机,资讯发达的年代,创业项目也越来越多。目前市面上有一款可以提供创业点子的机器人IdeaBot,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想创业却不知道要做什么项目?只要输入关键词,IdeaBot能帮你分析不同产业领域如宠物、艺术、金融、保健等,有哪些商机和创业机会可以发掘。

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学院副教授彭如玉认为,“竞合”(co-opetitive)将是未来人与AI共存的方式。(受访者提供)

在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学院副教授彭如玉看来,“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创造、应用知识,以及信息整合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人工智能提供一种自然的对话,像与人聊天对话一样获取知识。它展现出的强大总结归纳能力,以全新方式组合现有资讯,可促进头脑风暴,产生新观点,有助于转化现有知识在新处境下的实践与应用。戴尔(Dell)新加坡副总裁兼总经理沈俊桄认为,“就像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模式,ChatGPT进一步打破障碍,缩小数码差距,让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民主化,让知识的学习和分享比以往来得更容易。”

线上教育服务平台Knovo创始人郑凯莉相信在未来,人工智能培训工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受访者提供)

搭载知识创业的快车,郑凯莉于2017年组建团队,在本地成立线上教育服务平台Knovo,提供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的学业课程,以及成人技能培训。团队已开始研究ChatGPT的应用模式,郑凯莉相信在未来,人工智能培训工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AI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一个适应性强且定制化的学习体验。了解每位学员的学习进度,根据个人兴趣及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更加省时有效;也能更好地分析学员的学习表现,建议和指导需要进步的环节。”

在快节奏生活的挑战下,消费者需要线上平台提供可移动性(mobile accessibility),增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灵活度。聊天机器人随时都在,有助激发创意,在面对复杂难题时,可提出建议,帮忙完善观点和视角。郑凯莉坚信,“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只有能够创造出新产品才能处于领先位置。”

AI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工业革命发展至今经历了四大阶段,资讯工具不断改变,每一次都在巨大变革下推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18世纪以蒸汽机为主的机械化革命,发明了造纸机,可以印报纸。19世纪电气能源时代,有了电视机,还能拍电影。20世纪后期,以电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革命,诞生了谷歌搜索引擎、观影串流平台Netflix等,促使报章媒体数码化。现如今,迈入工业4.0时代,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ChatGPT的出现,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成性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会。

然而凡事都有好坏两面,在极端的狂热背后,总须要用极度的理智去平衡,以冷眼相看的严苛找到潜在的风险和漏洞,才能帮助我们预防滥用科技带来的危害。在沈俊桄看来,从火的发明到车轮再到太空旅行,历史表明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虽然ChatGPT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威力,看起来潜能无限,但目前仍处于技术革新的初级阶段(nascent stage)。“与任何新技术一样,我们首先会对它产生好奇,然后要负责任地使用它。除了了解这些工具带来的可能性与发展机遇,也要了解使用它的界限、限制和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戴尔新加坡副总裁兼总经理沈俊桄认为,除了了解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也要了解其潜在风险。(档案照)

1)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可预知的潜在风险分为几种,如知识产权问题。ChatGPT的人工智能模型是在现有的数据基础上被训练出来的,因此被质疑有“拿来就用”的侵权问题,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可能是来自他人的创作,只是以重新排列组合的方式呈现。就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目前还没有相关条例规范。

对此彭如玉说:“一般来说,制定规章制度的速度总比科技发展慢一步。政策制定者的挑战,在于如何预测会发生什么状况,并在事态超出控制之前做好防范。”就个人目前的使用经历,她认为IP产权管理的问题,如果有意愿和意识的话,可以从技术层面着手解决,例如用新版的搜索引擎Bing查询,答案下方可以看到信息来源的出处。

2)伦理问题值得关注

当AI进一步走进人类生活,除了学习了解人类语言外,也出现更多伦理问题有待探讨。在新一波科技发展浪潮中,产生了一个新职业——AI伦理师(AI ethicists),通过与人工智能互动,优化算法,负责评估和解决AI系统可能带来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AI伦理师须要具备深入理解计算机科学、哲学、伦理学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并在实践中与开发团队、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提供建议,确保AI系统的合法性、道德性和社会责任感。彭如玉举例,如性别认知的刻板印象,如果让ChatGPT写一篇关于护士的内容,出现的资料都是女性护士;如果写公司总裁、警察之类,则搜索结果都是男性,AI伦理师的工作是训练系统对这些偏见更加敏感。

据了解在信息过滤的后端,还有一组人在做AI训练师的工作,主要负责“投喂”和标记数据。AI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后端训练师将数以万计的图像、资讯输入人工智能系统中。数据量越大,机器就越聪明。美国《时代》杂志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为训练ChatGPT,OpenAI使用每小时收入不到两美元的肯尼亚劳工做标记。ChatGPT投入公开平台使用后,很多人开始教它“讲脏话”。为了避免AI“出口成脏”,训练师须要在后端管制,拿掉性别歧视或者煽动性的种族主义言论。

幻想人类充当伦理师训练AI,此图由人工智能画图网站Midjourney生成,有趣的是,现阶段AI还无法准确画出人类的手。

3)假新闻假消息

另一个潜在风险是,人工智能大量接收及散播资讯,一旦产生未经证实的虚假消息,可能会进一步造成言论分化,出现社会信任度问题。沈俊桄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果被滥用,逻辑论述也可能非常有说服力和连贯性,容易误导人远离真相,或更大规模地传播错误信息。因此为了减少潜在伤害,提高用户对聊天机器人回应的信任,须要为用户提供清楚的数据来源说明。他说:“我们必须非常清楚想从这个强大的技术工具中得到什么,才能确保符合道德标准。”

在继续探索潜在用途的同时,要养成核实数据准确性的习惯。例如在用ChatGPT生成答案后,自行对照细节,查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沈俊桄说:“可用数据(the availability of data)并不意味着它是真实的。要验证其准确性,往往必须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同时,须清醒认识理解潜在的恶意使用,他提醒,“如果被滥用,对话式人工智能可以被操纵,造成社会、情感或环境的伤害。人为构建的 ‘真相’如果落入不法之徒之手,会变得很危险。”

2月初,一款新闻定制应用Artifact上线,这是Instagram联合创始人凯文斯特罗姆和麦克克雷格打磨多年的又一资讯产品。利用人工智能,根据用户兴趣,提供各大主流媒体的最新消息、热门文章,通过了解用户感兴趣的阅读课题,用算法记录下来并根据喜好推送,被称为“文字版TikTok”。 有趣的是,这款资讯软件并没有用AI写作生成新闻,而是分类打包各大具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资讯。用户可以查看经过专业新闻训练,有信息来源的文章,借此减少假新闻的传播。

担心工作被取代?
再思人与AI的关系

见识到AI算法的厉害,目前大家普遍的恐慌是:我的工作会否被AI取代?如果AI渗透普及到各行各业,人类生产者与AI会是怎样的关系?

新报业媒体信托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认为,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灵气,不要把自己变成机器。(档案照)

对于媒体人而言,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认为,随着受众要求提高,内容生产者要不断挖掘自己的优势。“哪些内容配合机器可以做得更好,哪些是机器做不到,只有人能做到的?你得不断去思考这些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每日生产资讯不难,但做好新闻始终是一门须要耐心打磨的手艺,就像品尝米其林三星美食,吃的是大厨的手艺。与AI不同的是,“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灵气,不要把自己变成机器,这才可悲。”除此之外,在内容大量生产的年代,保有好的鉴赏力显得尤为重要,须增强人文素养的熏陶,产生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

站在技术生产的角度,彭如玉认为“竞合”(co-opetitive)将是未来人与AI共存的方式。“目前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将更频繁地与人类一起工作,在人工智能增强型的知识类工作中(AI-augmented knowledge work)相互影响,时而与人合作,时而与人竞争,是一种竞合关系。”随着技术发展成熟,AI或许会被赋能做一些常规性决策,这时人的反馈就显得十分重要。有时AI与人会做出不同决策,因为AI基于数据和算法做决定,而人类会凭直觉考虑更广泛的因素,包括背景、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如果今后广泛应用在工作场景中,彭如玉认为,企业和员工应该意识到AI与人类之间的竞合关系,并达成协同性,在两者之间建立反馈回路,清楚了解两者之间的独特性和互补优势。

台湾作家龙应台(右)与AI科学家李飞飞对谈“AI需要人文素养?”。(取自龙应台文化基金会脸书)

3月22日,台湾龙应台文化基金会举办了一场名为《AI需要人文素养?》对谈会,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邀请作家龙应台与AI科学家李飞飞站在各自专业的角度分享观点。李飞飞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曾担任Google Cloud副总裁,目前是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在谈及替代关系时,龙应台认为作家不会被AI取代,因为AI有界限,需要人为限定,不能违反道德标准,但文学有时可以接纳没有道德底线(immoral)。AI通过数据大整合,得到的是一般内容,资讯整合的最大公约数,但创作刚好相反,好作家要有自己独特、非凡的闪光点。再来AI没有真情实感,“随着科技发展,甚至有一天AI可能成为你的心脏,但它绝不可能是你的心。而文学绝对是发自内心的表达。”

在李飞飞看来,“不管人工智能有多么智能,它的底线是以人为本。” 作为科学家的人文关怀,李飞飞认为AI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实际应用中,替代并保护人工劳动力。她举例十几年前日本核泄漏事件,对于危险工种,例如人力探测处理核泄漏问题,最后需要人力去处理,这对于工人的身体健康伤害很大。“作为一个AI科学家,我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就是AI该做的事情。希望有一天机器变得足够智能,就是要取代人去做危险的工作。” 

人在面对AI时
问的都是关于人的问题

在李飞飞与龙应台的对谈结束后,开放了公众提问时间,问题范围很广,涉及教育、伦理、经济、人文、哲学等领域。现阶段,人们对于AI抱有许多好奇、疑问甚至是恐慌。李飞飞发现:“很有意思的是,关于AI带来的挑战,到最后我们在问的这些问题,全是关于人的问题,已超出AI作为科技工具的范畴。”真正意义上来讲,关于AI的问题是很技术性的,例如编程算法等。

“当把问题归咎于AI时,它只是一行代码,没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既不带思考也没有情绪,所有的问题和所有的希望都在人类身上,人要怎样使用它。”李飞飞呼吁大家现阶段应该正视AI是一种工具。“但人类在面对工具的时候,问的全是人的问题。换句话说,即便没有AI也会存在的问题,就不是AI带来的问题,是已经存在而我们要去解决的问题。”

据说计算器刚出现时,人们曾担心数学教师会从此消失。互联网经济出现时,好多行业也担心被取代。事到如今回看,德士司机还在驾车,只是有了Grab;小贩们还在煮饭,只是要用PayNow付款。有些老字号在时代的洪流中转型坚挺,有些选择关门安享晚年。这一切没有对错,只是资讯科技时代的又一次探索,触发我们又一轮的思考。山本耀司说过: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须要不断地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科技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的思考。每个人终究还是会找到属于自洽的方式,只是在新一轮AI主导的知识经济浪潮中。是否为此买单?是一个社会的选择,也是每个人的选择。

机器人递给人类一朵玫瑰花。(在搜索引擎Bing通过人工智能画图技术DALL-E生成)

采访后记

这是一张耐人寻味的图片,机器人递给人类一朵玫瑰,仿佛在说“我们结婚吧”。人类欣然接过,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一场世纪婚礼随着科技的巨浪到来。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的新人,共同憧憬着未来,一切看起来幸福美满。

但,“婚后生活”将会如何?在“夫妻”携手相伴,互相磨合的每个日夜,AI会成为怎样的AI,人类又将成为怎样的人类?如果真如所言,结婚越久的两人会更像对方,那是否意味着AI会更像人,而人类会更像机器人?

ChatGPT的发展正处在风口浪尖上,Open AI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近期的又一大动作是向一家初创公司投资1.8亿美元(约2.4亿新元),试图通过细胞重新编辑,为人类延寿10年。目前故事发展的脚本,似乎正如历史学家尤瓦尔在《未来简史》中的预测,人类企图通过科技变革,完成从智人到智神的进化。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的瘟疫、饥荒、战争难题已经被攻克,人类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如何永生不老,成为具有“神性”的升级人类,将更多工作和决策权交给机器和算法完成。

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变革,不过百年间,人类历史在科技狂潮的推动下急速前进,却愈发迷茫,让人看不清我们究竟去向何方。在憧憬、观望和矛盾中,模糊的边界感或许也将带来人类意识的觉醒,去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身而为人,我们因何不同?刚刚过去的疫情让原本忙碌的一切戛然而止,教会我们安静自处,重新与自己、与自然连接,更加认识自己,更加敬畏自然。

病毒趋缓,我们才刚摘下口罩,却又被卷入一波来势汹汹的AI狂潮。有时在想这是一种代偿吗?把原本三年落下的一次过补回。AI科技展现着无穷的可能性,但其发展速度之快,让人不免产生隐忧,对于科技所带来的破坏性力量尤须警惕。希望政策和条规可以及时介入,让AI在可控的范围下发挥工具的作用,造福人类,推动文明的进步。

最后,关于机器人会否取代人兴风作浪?跟朋友聊起,对方打趣地说,“关掉电源它什么都做不了。”想想看所有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也是切断电源,世界恢复和平。因为人作为机器的创造者,真正了解它的弱点。随着技术发展,机器人永远会追求更像人,但在本质上它永远都不能成为人。就像人类以大自然为灵感创作的艺术品,与真正的大自然始终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人手可以用精美的雕工雕出一朵花,艺术家手法为人所称赞,但真正的艺术其实是在称赞它背后创造者的智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