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9, 2023

王美燕:只活一次 过好生活

寐言说

王美燕:只活一次 过好生活

订户
让人不解且吊诡的是,在这富庶繁荣的社会,仍然有不少人选择轻生,而去年的记录更是空前。(图片/Pixabay)
让人不解且吊诡的是,在这富庶繁荣的社会,仍然有不少人选择轻生,而去年的记录更是空前。(图片/Pixabay)

字体大小:

近期数据反映了当人们无法面对内外的压力时,“自杀”似乎成了最终的解脱方式。若成为趋势,让人不安。

7月2日《早报星期天》第三版新闻标题“去年本地自杀身亡人数有记录来最高”,附上“过去五年自杀死亡人数”图表,未细读内容,已感觉沉重。

副标题指出,10岁至29岁的年轻人和70岁至79岁的老年人,自杀率尤其令人担忧。在10岁至29岁的年轻人当中,自杀已经连续第四年成为首要死因,占33.6%。

涉及自杀的课题,顾及报道或评论可能引发效法反应,媒体必须谨慎处理。为此,重要的话提前说:若发现有人萌生轻生的念头,或在感情上处于绝望的状态,请拨打24小时求助热线:一、新加坡援人机构热线(SOS):1-767;二、关怀短信(Care text):91511767。

这不是广告词。

生与死,是严肃课题;在宗教领域,更有“永生”和“永死”的观念。人生在世,须慎之又慎。

新加坡援人机构上周公布年度自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476人自杀身亡,比前年的378人增加25.9%,即每天至少一人轻生。

新加坡不断地在追求卓越,国民的生活素质较以往明显提高,国家在许多领域也取得傲人的成就,让人不解且吊诡的是,在这富庶繁荣的社会,仍然有不少人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而去年的记录更是空前。我们不得不承认,自杀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往往涉及多种因素,难以一言蔽之。

新加坡援人机构培训部副主任王彩玲在受访时的说法具概括性。她指出,在SOS接获的求助当中,最常出现的首三大问题分别是家庭问题、就业和财务困难,以及恋爱关系问题。

她说,孤独一直是老年人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失去或缺乏情感联系的情况增加,可能是老年人自杀率高的原因之一。至于年轻人,他们较容易受到情绪、精神,以及社会变化的影响。过去几年,年轻人向SOS求助的数量比以往多。

轻生的人,想结束的或许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痛苦”。近期数据反映,当人们无法面对内外的压力时,自杀似乎成了最终的解脱方式。若成为趋势,让人不安。在本地,自杀问题显得日益棘手;在国际,自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的数据,自杀仍然是全世界的主要死因之一。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死于爱之病毒、疟疾或乳腺癌,甚至因为战争和遭凶杀的人数。2019年,全球有7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0例死亡中有一例,这促使世卫组织制定了新的指导方针,以帮助各国更好地预防这类事件。

世卫组织于2021年6月发布了题为“过好生活”(LIVE LIFE)的新指南,希望到了2030年,能帮助世界达到把自杀率降低三分一的目标。新指南提出四项策略:一、限制获得自杀物品的手段,例如高度危险的杀虫剂和枪支;二、敦促媒体负责任地报道自杀;三、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和生活技能;四、及早识别、评估、管理和追踪任何受自杀念头和行为影响的人。

作为一名媒体人,我关注指南针对新闻工作所提出的建言:它建议对自杀报道进行监测,并建议媒体通过报道成功从心理健康挑战,或有轻生念头中获得康复的故事,来抵消自杀报道的负面影响。

至于指南中提出的第三与第四点建议,我认为我国社会已经做出不少努力,也在尽力完善。例如最新推出的一项措施,从去年开始,心理卫生学院成立了应急小组,一旦有状况,会派人到现场开导企图自杀者,并在紧急情况解决后,把自杀未遂者与合适的介入与后续管理小组联系起来。

自杀不仅是影响个人的单一事件,周遭亲友也会受波及;若是发生在学校或工作场合,受冲击的人会更多。自杀行为除了对个人及亲友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之外,也严重打击国家的颜面与尊严,因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情操。

过去,社会一般都以负面的态度去批判自杀行为;如今,社会已把自杀非刑事化,多数人也较少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批判它,而是更多从心理和病理的角度来看待它。当人们的内心不再受到严厉的苛责与束缚,社会可能要考虑,承压力不强的年轻一代看待死亡的态度,是否较以往更宽松?抑或随着社会观念的迅速改变,对自杀已慢慢觉得“无所谓”?另外也应留意的是,社会的整体自杀率或自杀人数,“榜样效应”可能是造成数字起落的关键因素吗?

我国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废除企图自杀罪,社会也相应推出防范措施,至于是否做得足够或是必须做得更多,让我们且行且观察。

(作者是《联合早报》数码编辑副主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