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5, 2023

一手给钱一手拿回?

一手给钱一手拿回?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31115-1449928

2023-11-15

吴俊刚

新加坡人真正应该担心的,是政府这样一再出钱救急,钱从哪里来?可以持续吗?因为税收是有限的,开支不可能无限。现在政府常年财政预算的收入中,有近20%其实不是来自税赋,而是国家储备金的净投资回报贡献。所以,千万莫把家中的巧妇当作黄脸婆,动辄嫌弃。等到家贫才来思贤妻,那就迟了。

日前到勿洛某间咖啡店吃午餐,点了杂菜饭,也叫了一杯少糖茶乌。捧咖啡的阿嫲看来已七十开外,应属建国一代。问她多少钱一杯?她说块三。打趣的说太贵了!不料她把脸一沉说,都是因为政府啦,不是给你一点钱吗,但一只手给你,另一只手就拿回,所以样样起价啦,没办法。

如此说法早有听闻,但出于阿嫲之口,还是令人有点讶异。这是什么逻辑?但耳闻目睹,这类例子看来还不少。有些人对政府的财政一知半解,因而也很容易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所误导。这些乍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的说法,很容易在网上流传,影响不可小觑。

把政府发放给老百姓的缓解生活费压力配套,和公交车费、水电费、食物售价的提高联系起来,很容易刺激人们的想象力。不是吗?钱刚进了口袋便又都流出去了。但把生活费上涨归咎到政府头上,却是太无厘头了。

高通胀导致百物涨价,影响的不只是新加坡,而是全世界。感受最深的当然是低薪阶层,因为这群人平日就已是月光族,高通胀一来,可能立即面对入不敷出的问题,因为工资不可能以同样的百分比上调。所以,他们很需要获得及时的帮助,政府适时出手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人们如实认知高通胀的原因,也是重要的。

多数人都了解,现在的高通胀是世界性的。对新加坡而言,基本上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包括三年的冠病疫情打乱了整个世界的供应链,疫情后各种运输成本也大幅提高。俄乌战争和气候变化导致小麦等粮食供应短缺,生产与运输成本上升,物价飞涨。我们的日常所需几乎都靠进口,进口成本上扬,物价自然跟着上涨。但还是有一些人相信似是而非的说法,指政府唯利是图。真是冤哉枉也。

事实是,为了帮助人民缓解通胀压力,政府一再出台援助配套。就今年来说,年初财政预算案宣布的定心与援助配套增补措施就包括:社理会邻里购物券、组屋水电费和杂费回扣、生活费乐龄花红、生活费特别补助、教育储蓄、保健储蓄户头填补等。政府在今年预算案中宣布的配套增补额为30亿元,使配套增至约96亿元,目的之一是帮助多数新加坡家庭,抵消至少五年的额外消费税开支,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则是抵消约10年。

9月28日,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又宣布了总值11亿元的生活费援助配套,帮助本地家庭应对生活费上涨的负担。这包括在今年12月另外发出多达200元的定心与援助配套特别现金补助、给予低收入家庭的50元公共交通补助券,以及2024年发出的额外社理会邻里购物券、杂费和水电费回扣等。这些措施真正帮到了低收入阶层和那些生活清苦的年长者,一般家庭也都受惠。

除了来自政府的援助,好些社区、宗教、福利团体也定时给弱势群体送温暖,如给独居老人送餐,给年迈和残障人士派送免费生活用品和食品等。我国的两大超市职总平价和昇菘,每个星期也都有两三天给乐龄人士2%至3%的回扣。这些都有助于纾解他们所承受的生活费压力。

像上述那位咖啡店阿嫲的年长群体,其实还得到政府特别的照顾,如1949年12月31日之前出生的公民享有“建国一代配套”;1950年1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享有“立国一代配套”。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又宣布了“共同前进配套”(Majulah Package),惠及所有1973年之前出生的公民。这些配套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医疗费方面的优惠。

生活费的压力一般来自衣食住行四大方面。上面所简介的援助措施,基本上也涵盖了这四大块。在我们这里,衣和食都有很大的选择余地。食方面,如小贩中心、咖啡店、食阁等;衣方面其实很多人都有过多的衣着。剩下的两大块,住和行,现在之所以引起不少情绪反应,其实和个人欲望有较大的关系,而无关是否负担得起的问题。

以行来说,根据当局数据,低收入公交使用者2022年每月公交开销,预计占家庭月入的2.4%,比2013年的3.1%少。至于一般公交使用者,占比则从2013年的2.2%,降至去年的1.7%。新加坡的公交服务包括地铁和巴士,发展到今天,可以毫不惭愧地说已到了四通八达的地步,人们出行的方便前所未有。即使没有地铁直达,也很容易通过巴士和地铁转换连接抵达目的地。人们以家庭月入的2%左右,享有全面冷气化和便捷的公交服务,可以比美任何一座世界大都市。

巴士和地铁营运亏损
但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公交服务也是受津贴的。陆路交通管理局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巴士和地铁合约2022财年的车资收入达8亿4100万元,同比增长近三成,接近冠病疫情前2019财年的8亿6200万元。这涵盖所有巴士和汤申—东海岸地铁线服务。巴士和地铁合约营运开支也增加7%,达23亿4700万元。不算入政府津贴,营运亏损超过13亿元。

巴士服务整体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因此政府每年须为巴士提供约10亿元的补贴。地铁方面,上个财年算入政府津贴后,新捷运营运地铁仍亏损数百万元,SMRT地铁营运盈利为600万元,但利润率不足1%。一些人对“行”有情绪反应,也许是因为受到拥车证价格飙升的刺激。但对大多数每天出行靠公交、买不起私家车的工薪人士来说,那是城楼上看马打架,与己无关。

至于住就更不用愁了。新加坡人现在近九成拥有自己的房子,世界少有。这靠的也是政府津贴。10月31日发布的建屋局截至今年3月底的2022/2023财年年报显示,该局加快增建预购组屋,也增加了发放给购屋者的津贴,使得这个财年的净赤字上升逾20%,达53亿8000万元,写下历史新高。通胀必然导致建筑成本上升,但政府无论如何还是得确保人民买得起组屋。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予津贴。这种数以亿元计的津贴能拿得回吗?

其实,新加坡人真正应该担心的,是政府这样一再出钱救急,钱从哪里来?可以持续吗?因为税收是有限的,开支不可能无限。疫情后的世界经济并未恢复元气,我国经济增长率仍然低迷,政府税收不可能显著增加。在不加税而开支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各种津贴,何以为继?现在政府常年财政预算的收入中,有近20%不是来自税赋,而是国家储备金的净投资回报贡献(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这是政府从别的地方赚钱来补贴新加坡人的开销。所以,千万莫把家中的巧妇当作黄脸婆,动辄嫌弃。否则,等到家贫才来思贤妻,那就迟了。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