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潮州人办学 春风化雨百年
陈嘉琳
字体大小:
- 小
- 中
- 大
2023年9月,端蒙校友会为配合成立100周年纪念于醉花林俱乐部主办“端蒙世纪文物展”。端蒙小学和端蒙中学是潮州社群最为人知的学校,但除了端蒙,新加坡潮州人还参与哪些教育事业呢?
潮籍学校的开端
1906年为解决日益增加潮籍子弟的教育需求,28位潮籍人士联合发起创校。28人中有当时的维新派和革命派人士,也有日后的“义安郡派”和“八邑会馆派”人士,虽背景不同却共同持有造福社群的理念。恰逢同年晚晴教育家刘仕骥南来新加坡视学,两方经磋商后,1906年农历十月端蒙学堂成立,为潮州社群教育事业掀起新篇章。
战后端蒙董事部1951年宣布增办中学部, 1953年义安公司接管端蒙并着手筹办中学,端蒙初中班在1955年1月正式开课。1958年端蒙再接再厉加办高中班 ,成为一所完整的中小学。
为解决小坡学童教育问题,端蒙董事部于1919年议决在小坡开设分校。1921年原购得惹兰比罐街28、29号为校舍,但因地契不佳不能成议,后来设校事宜也因筹款艰难而搁置。1923年分校筹办重启,同年10月端蒙董事部茲请小坡潮商筹集年捐,1924年4月21日潮侨聚集中华总商会商讨后,宣布端蒙分校筹备处正式成立,正处长和副处长分别为张永福和张来喜。端蒙分校先以龟咯郊公局局地为临时校舍于1925年7月正式开学,后位于小坡民多律(Minto Road)33号的新建校舍在1927年1月举行落成典礼。
端蒙分校因校址1967年受政府建屋计划影晌被收回拆除而停办。端蒙小学则在1983年因学生人数减少关闭,而到了1994年,端蒙中学也因种种因素停办。自此,曾一度拥有高达2857位在籍学生的端蒙走进历史,结束了88年的教育使命。同年,义安公司在淡滨尼32街设立义安中学。
河岸边的朗朗读书声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身为新加坡经济命脉的新加坡河岸是早期潮州社群就业落户的聚集重地,潮州人也自然在此地兴办学校。二战前,同潮籍人士相关的学校就有敬昭街(Keng Cheow Street)26号的树人学校、里峇峇利路261号的植哲学校和呵吗路(Ord Road)20号的陶英学校,但战后只有植哲和陶英复办。
1912年,揭阳人林景崧抵达新加坡后任职于端蒙学校。有感于柴船头一带儿童因没有学校面临失学,他在1919年租楼房创办树人学校。学校成立初期学生有数十人,随着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原租赁楼房不敷应用,最终迁入敬昭街26号三层楼房,1929年再添租老潮州栈巷口门牌149号为第二校舍。学校初创时聘请潮安人谢晓楼主待校务,后来林景崧辞掉端蒙分校职位以担任校长。
树人学校自创立以来虽获得各界人士支持,仍面临经济拮据问题,1926年学校甚至因无法缴交租金而被业主暂时封闭校舍。义安公司从1939年的新学期开始接办学校,除了拨款赞助学校运作,也提供行政管理上的支持。在新组织的21人校董会中就有16名义安公司成员,包括陈振贤、杨缵文、李伟南、连瀛洲、林忠邦等。
端蒙学校1918年迁入丁律(Tank Road,现登路)29号校舍之前的校舍为新加坡河岸甲纳基(Clarke Quay)13号的瓦屋,是克拉码头现名为“涟漪轩”的建筑。1913年初,端蒙位于禧街52号校舍的房主欲加租金,学校董事会议决定筹款自购校舍。在潮州维安和万事顺公司的协助下,同年4月,廖正兴、蔡子庸、黄仙舟和刘照青以2万4250元购入甲纳基13号,经一番装修后,端蒙学校于7月迁入新校舍,端蒙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校舍产业。
本地谐剧泰斗王沙生长于新加坡河一带,30年代念书时转校三次;植哲、陶英、树人和端蒙这四所学校都有他上学的足迹。
潮人会馆的学校
新加坡开埠后许多移民从中国过番谋生,他们成立会馆凝聚同乡,解决就地民生问题,为移民子弟办学自然也是会馆功能之一。
潮阳会馆于1953年在重建后的克里门梭道341号会所内创办朝阳学校。 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室不敷容纳须增建校舍。拥有一座四层楼建筑、羽球场和篮球场的新校舍于1958年举行落成开幕典礼。到了后期学生人数逐渐减少导致招不到一年级学生,朝阳会馆1981年底决定停办学校。会馆1982年将校舍借给弱智儿童协会作为朝阳特别学校校舍,以另一个形式支持新加坡儿童教育。
据揭阳桂林刘氏公会记载,位于芽笼士礼的华农学校是由乡人1945年设立,学校前身是1936年的桂林公学。有趣的是,一般情况是先设社团后立学校,揭阳桂林刘姓乡人却先注册成立华农学校,公会则延到1965年才正式注册成立。随着学生增加,学校添建新校舍于1964年落成。学校1980年停办后,其存款分赠慈善机构。
宋大峰祖师的师训
以宋大峰祖师为信仰力量的蓝十救济总会属下善堂,在新加坡有着不俗的慈善事业,其中同敬善堂诚善社和南安善堂依循“开学堂,启蒙塞,明人伦,晓大义”为一善的师训,二战后为失学儿童分别设立了同敬学校和南安学校,为新加坡教育出一分力。
同敬善堂诚善社成立于1943年,在火城的加冷律8号设立堂所。战后为了收容适龄和失学儿童,善堂于火城堂址兴办同敬学校,1948年迁入芽笼25A巷28号新购置堂所时将一部分场地拨用于校舍。随着学生增加,善堂于1954年购得芽笼29巷14号为新校舍。同敬学校于1981年停办。
南安善堂创办于1944年,1946年为乌桥区儿童兴办南安学校,1949年亚佛路新堂落成把大部分作为校舍,1951年因课室不敷使用,董事会拨款买下善堂右邻6000方英尺空地扩建校舍。70年代有鉴于校园被征用和入学学生的减少,学校1975年停办。
潮州女性与教育
义安公司在1938年决定设立女校加强华侨女子教育,1940年3月,义安女校在里峇峇利律299号正式开幕。战后学校扩充增添新校舍,1954年因端蒙连年报名学生众多校舍不敷应用,端蒙女生移入义安女校。1967年,学校开始招收男生以应付学生人数下降,但还是无法扭转局势。义安公司同政府商议后于1978年拨出一笔基金在马林百列建设新校舍,1980年学校正式改名为义安小学。
义安女校不是新加坡潮籍人士主导成立的第一所女校。1911年潮安人潘春阳腾出自己登路1号的房产,综合了潮籍和闽籍商人的捐款,成立中华女子学堂。学校第一任总理是潮安人王邦杰,潘春阳则出任财政员一职。 学校原开办一天两小时课程,两年后增加至5小时,三个小时教授国语,两个小时英语,是新加坡早期女性双语教育的先例。
除了社团组织,民间不少潮籍人士也在全岛各地参与教育事业,其中包括林义顺和发初学校、蔡祝三和后港的醒华学校、黄愫和杨厝港11英里的陶蒙学校等。但在新加坡由女性设立的学校极少,擎青学校是其一。
1928年,林品端有感于红桥头区有志学习孩童须跋涉到市区求学,联同陈照亭、卢有祥和黄万清在红桥头素实马里律(Shrewbury Road)立校,学校取名“擎青学校”。 学校30年代初迁移到摩绵路219号,1937年为扩大校舍再迁到拉米狮街(Derbyshire Road)6号。林女士次子陈崇智是136部队战士,同林谋盛参加抗日活动。战后陈崇智在擎青学校任教,后期担任学校董事。1970年,学校董事决定在大巴窑建立新校舍为新镇儿童提供教育,学校1974年迁入大巴窑。
出地出钱办高等学府
1968年9月19日,义安公司将义安工艺学院位于金文泰的地契连同校园建筑设施有关的法律文件从公司正式移交给学院。 这所在连瀛洲推动下,由义安公司出地出钱出力于1963年开办,在新加坡时局不稳大环境背景下设立的高等学府历经了学潮和改制后,从私立“义安学院”转变为公立“义安工艺学院” ,标志着潮州社群教育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学院1971年改以全英语授课,1992年英文名改名为“义安理工学院” 。即使不再直接管理学院,义安公司仍同学院保持密切关系,学院理事会有三名义安公司代表,公司也每年将部分收入捐赠给学院。单在2023年,捐赠额达1000万元。
新加坡潮州社群百多年来的教育事业涵盖小学、中学和高等学府,为各阶层的莘莘学子提供广泛的就学机会,是移民社群为栽培下一代不遗余力的体现。今天,身为新加坡最大慈善机构之一的义安公司每年捐款上千万元给予不同教育机构和基金,延续潮州社群一世纪来为本地教育的贡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