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8, 2024

大学还有什么用?

大学还有什么用?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40508-3607236

2024-05-08

邓曦泽

童年时代,我只见过邮电所的电话,只在学校会议室看过黑白电视;10岁那年,因家附近的小水电站每天能带来几小时的照明电(枯水季节没电),而第一次在家里欢呼雀跃地感受了电灯的光明;偶尔碰到把地灰卷得飞扬呛鼻的汽车,不但不恼反而兴奋;也不相信未来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今,我正亲历网络化、虚拟化的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恍有时空穿越感之余,我不禁怀疑:在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大学还有什么用?

大学还有什么独特功能
讨论大学还有什么用,不是讨论高等教育有什么用,而是讨论通过特定考试(高考),聚集在特定空间(大学这个场所)和特定时间(学制),集中学习特定课程,各项考核达到合格标准后,被授予大学学历的传统实体大学教育,还有什么用。

大学有两种功能:作为研究场所,大学生产知识;作为教育场所,大学传播知识。这里只讨论后者。知识的形态是信息,所以,在没有更好的知识传播手段的前信息时代,大学肯定是有用的。但在信息时代,所有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行为都可以信息化,既可瞬时传播,也可随时存取。这就使传统大学的存在合理性受到质疑。

大学所传授的所有理论知识和部分实践知识,都可以通过信息手段来完成,如看视频、听音频等。对于一门课程,可以请教学经验丰富的100位老师录制课程视频,并修改剪辑,形成100个优质版本,且每门课程配备一定数量的课后答疑老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某个版本观看。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问老师。同时,可以组建网络交流群,大家一起讨论。除了少数实践内容(如实验、手术),大多数知识传播和讨论都可通过网络进行。

大学教育信息化有三大好处:低成本、高收益、更自由。第一,降低教育成本。信息化可以极大地减少师资、场地等方面的成本。第二,提高教育效果。在任何一个行当,庸人都占大多数。大学也有许多平庸的老师。让大多数学生接受平庸老师的现场授课,与接受优秀老师的网络授课相比,哪个的教育效果更好呢?答案不言而喻。第三,提高学习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时间,不像目前学生必须在特定时间到特定课堂听课。

可能有人会说,实体大学有助于人际交往。但是,为此点收益付出的成本太大。一方面,人际交往并不局限于实体交往,当代的虚拟交往也呈常态。另一方面,实体交往完全可以采取更自由的形式,如约定在特定场合交流,而非按照规定学习时间,将学生绑定在学校里。

因此,进入信息化时代,大学的许多传统功能都可以被替代,独特功能已大为衰减。这是全球现象。

大学为什么还存在
但是,大学并未见瓦解迹象。不仅如此,由于内卷化加剧,人们反而越来越崇尚名牌大学。这又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学垄断了学历发放权。即便在欧美等私立大学众多的国家,要办大学也须要申请。因此,学历发放权直接被大学垄断,间接被政府垄断。

在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授课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传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能被新技术替代;且发放学历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问题或利益博弈问题。如果大学不垄断学历发放权,数量众多的大学怎么办?如何生存?

学历的功能是什么?学历是对学生进行最低能力认证,即保底认证,而非较高能力认证。这种认证是提供一种信用,即向社会承诺,持有本学历者的能力不低于某个水平。并且,这种认证的有效性或信用不是100%,而是大概率的,即不排除有些毕业生并没有达到那张学历所承诺的最低能力。

因此,可以将学历的功能分为两层:第一层,提供信用;第二层,通过信用降低交易费用,并且这是它的关键功能。为什么学历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功能?因为工业化时代以来,生产发生两个重大变化。第一,企业需要特定技能的工人。这是学历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现代企业的工人仍如农业、游牧社会那样,只须要言传身教的技能,学历就根本不必要,大学也不须要扩张,只能停留在欧洲中世纪的教会大学或中国古代的书院形态。

第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工人需求大幅增加,而且涉及不同专业。这两点相结合就产生一个问题:如何更快更准确地识别人才?这其实是一个交易费用的问题。由于企业很难承担专门组织专家考核应聘者的交易费用,学历作为一种具有较高信用的能力认证,就成为降低交易费用的有效选择。

在可见的未来,学历是否会被替代,不易判断。但有两个问题:第一,即便学历很难被替代,这是否等同于大学很难被替代?第二,学历是否只有目前这种大学垄断发放的形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关于前者,学生要获得学历,可以不在实体大学中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相应的替代可能,大学或培训机构只须要承担某些实践知识的培训。绕开实体大学获得学历的先例,在信息化时代之前就存在,中国的自学考试制度、函授制度都是例证。

关于后者,如果将学历还原为更一般的能力认证,学历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一方面,假如某些机构进行教育培训,学生在培训完成后获得一张培训认证书。这张证书本身不是目前这种学历证书,而是一个关于培训的简要或详细说明。关键是,学生实实在在具有了公司宣称的底线能力,用人单位也觉得这些学生的能力高于正规大学生,它们为什么要拒绝这样的学生呢?另一方面,对于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读大学就是为了就业拿工资,就好业拿高工资。如果在培训机构获得的培训认证书,比进常春藤名校或各种名校更容易找工作,甚至工资更高,学生为什么一定要读所谓的正规大学,又为什么一定要进军名校?

其实,这种情况的初级版本已经出现,如蓝翔技校、五月花计算机学校等。未来,即便政府不放开学历发放权,如果某些机构的非学历证明,也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和广泛的信誉度,传统大学的市场会不会被大幅挤压?这种竞争是好事。此犹如任由商品竞争不仅不会导致市场混乱,反而能促进商品质量的提高。

若此,在市场选择机制下,大学还有多大市场?它是否必然大幅萎缩?这其实不难预见。大学为了生存和发展,是否也该好好挤挤自己的水分?

作者是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