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7, 2024

三巴旺:承载三代人回忆 昔日三巴旺风光无限好


缤纷忆旧

承载三代人回忆 昔日三巴旺风光无限好

订户
发布 /
3 小时前
2024-10-17
三巴旺顺吉路和丰隆路(今已不存在)交叉路口的大草坪,当时生活淳朴。(作者提供)
三巴旺顺吉路和丰隆路(今已不存在)交叉路口的大草坪,当时生活淳朴。(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观看8频道《星期二特写》纪录片《铁路边绿水旁之三巴旺》,勾起了许多回忆。

我的先祖父二战前在三巴旺14英里的太丰药局任坐堂医师,战后在西山园的苏丹戏院后面开中药店,也提供中医问诊服务。除先父外,其他叔叔、姑姑,皆在三巴旺出生。

1962年,我随父母从吉隆坡返新加坡定居,便住在三巴旺西山园。从1963年念一年级到1966年才搬到三巴旺路12英里的财启村。1976年,小工厂在丰隆路(Hoong Loong Road,今已不存在)开始生产中成药,后来搬到祖父留下来,位于顺吉路(Soon Keat Road,今已不存在)的最后一间店屋,继续营业到政府征用土地,才搬到义顺工业园。三代人和三巴旺结下几十年不解之缘,可说见证了三巴旺从战前到现在的发展过程。

1960年代的西山园

苏丹戏院是当年三巴旺西山园的地标。(档案照)

1960年代,西山园可说是三巴旺最热闹的“街场”所在。三巴旺路往海边方向,在“新巴刹”对面的巴士车站前,延忠邦路(Chong Pang Road,今已不存在)缓缓上坡,在忠义路(Chong Yee Road,今已不存在)、顺吉路、坎贝拉路(Canberra Road)这几条小路之间,即是西山园的中心。

忠邦路两旁是两排店屋;右边的店屋记忆所及,有海燕电发院、另一家好像叫“美丽”电发院。记得“海燕”,因为那是同学蓉微的妈妈开的。还有公昌号(做服装,现在主要经营校服)、准准手表行、万济堂中药店、伟新洋服、江山理发店、天然钟表店、五环电器等。在三巴旺路向忠邦路的进口处是白雪亭咖啡店,后面是公共厕所。公共厕所前有一条横向小路,里面有几家店和住宅。

沿忠邦路这一侧,记忆中有竞新洋服、益盛洋服、保安堂药行、大众凉茶、同学司家海一家开的脚踏车店、戴崇武中医诊所、梅兴洋货店。

转换为英文小学后的西山公学。(互联网)

这排店旁还有一条支路,可通往西山公学,我们的几位老师就住在那,包括黄金枝老师(她教过父执辈)、黄老师的小姑曾凤仙老师、张平玉老师和教英文、音乐的葡萄牙裔老师黎旭利先生。这里还有一座观音庙,每天清晨上课路过,都可以听到里头传来轻轻的诵经声。

苏丹戏院外美食多

苏丹戏院前的大圆环有很多小店。(互联网)

苏丹戏院前是个大圆环,外圈有很多小店,包括永恒书店、著名的冰品店(他们的西谷米特好吃)、洪先生的饼店和洪太太的叻沙是我们的最爱,加上他们家的炒虾米辣椒,简直是一绝。

圆环一早就排满售卖早餐的摊子,有粿汁、猪肠粉等小吃。一名大爷会挑着担子穿梭在各条小路卖各种传统饼:绿豆酥饼、核桃酥、莲蓉酥等。

脚踏车的铃声、叫卖声、大妈们和摊贩讨价还价的声浪、男人们碰面夹着粗言秽语的招呼声,那幅场景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午后,两位年轻兄弟推着车子,沿街叫卖“芝麻糊”和“花生糊”,林妈妈叫卖的是红豆水和炒米粉,加上带着冰桶卖冰棍小孩的摇铃,冲破了午后的静默。

苏丹戏院两旁,各种商店一应俱全。其中悦来面包店每天下午四点左右新鲜面包出炉,居民就闻香而至。这里有一家相簿厂,老板罗先生的太太是村里培才学校的校长。听说他们的相簿厂在日治时代曾是“慰安所”。在圆环对面还有卖小玩意小零嘴的小店、镶牙店(亚洲牙科)、根记餐馆等。《星期二特写》节目中,林小姐家开的建筑材料供应行就在西山公学前,叫“联盛枋廊”,老板林从营先生是当时的社区领袖之一。

这里每到夜晚热闹非常,往坎贝拉路的路旁,美食煮炒摊鳞次栉比,客似云来;还有印度族的会堂、华人的同乡会、宗族社团,如嘉侨同乡会、惠州会馆、海南会馆、西河旧家等。当年民间团体林立,逢年过节舞狮来助兴,充满传统节庆气息。

路两旁的商业活动

三巴旺大路除了新旧两个巴刹,还有许多店铺,充满生活气息。位于现在的三巴旺购物中心,有一排沙厘店(即锌板店屋),包括一家“白龙裁剪学院”。多年以前,在现在的添油站后面,尚未建有地住宅时,曾有马戏团在那里扎棚表演。

三巴旺路与忠邦路交界处的水果店。(互联网)

三巴旺路往海边方向前行,路两旁有西山影室、老同学进喜家开的洋货店、轮胎店、汽水批发商、南利咖啡店等。在旧巴刹对面有美昌、林南泰、益安、新奇民、陈瑞记商店和两家咖啡店。每逢周六晚上和星期天上午,路旁排满了流动摊贩,一直延伸到忠邦路。

当年这些流动市集的热闹程度,足可撑起许多家庭的经济来源,而老同学安莉父亲开设的陈瑞记专卖霸哒鞋(Bata鞋),我和她家四姐妹及两个兄弟都是旧识,算是“世交”。当年安莉在早市时段,会到巴刹里的摊位帮忙,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几乎都要为家里的生计贡献一点力量。

旧巴刹里有很多老同学,如康宝发和石健海家的蔬菜摊、王惠珍家开的娣记粥品,还有卖面煎糕的老大爷。湿巴刹里有熟食摊,早在政府组屋发展前,就已经是旧新加坡的普遍现象。

围绕在巴刹的还有许多商铺,其中一家售卖家畜粮食的店,因为当年三巴旺村内,仍有一些农户,原产局工作人员会定期到这些农家为家畜施打疫苗和提供其他改善作业的协助。

新巴刹周边也有好多不同的店铺,已经往生的老同学李文平家的叻沙店也在那。记忆中比较熟悉的还有万寿春、万寿和两家中药店、万通洋服、北京眼镜店、美兴杂货店、陈有成杂货店等。

那里有一家供应小鸡的商家、有白铁店、汽车钣金、喷漆车厂和维修厂。再往前,除了后来建的京都戏院,还有光华小学及两家武术馆,即禅山六合体育会和卫国青狮武术团。

三巴旺的风土民情,真是说来话长。这里有让小孩子嬉水的排水管道“孖水池”、“温泉”、农户、曾经由人工处理粪便回收、收潲水,甚至举办过流行歌曲歌唱赛……苏丹戏院后面的小路,有好莱坞电影公司搭景拍戏,著名的美国警匪电视剧《夏威夷探案》(Hawaii Five-0)曾到新加坡取景,三巴旺海边在片中出现一小段。

英军的海军基地

1960年代,“军港”是英军的海军基地和军舰维修厂,军港范围内有许多本地居民,他们进出军港须持有效证件。同学邓章顺、胡兴良和云天福就住在俗称“Block”的军港内。

每天早上和傍晚上下班时间,随着军港响起的警报声,一大群脚踏车或蜂拥进入闸门,或鱼贯踏上下班回家的路。而那些住得远的员工,则乘搭英军的大巴士,这些军车的车牌前缀是皇家海军RN两个字母。

1970年代中,越南船民开始被安置在前军港内由前英军宿舍改建的难民营,许多民众会携带各种物资到那接济暂时居住在难民营的船民。但到了后期,有些船民在市场附近和本地人起了冲突,相互纠众到对方的地盘寻衅闹事,于是难民营被严格控管,商家也不再聘用这些新船民。

和许多乡村一样,这里曾经是龙蛇混杂的地方,私斗时有所闻,虽说品流复杂,却是宜居的好地方。这里的早晨既讨厌又可爱,这里的回忆既温馨又难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更多精彩内容

壮龄go!
Pantry News Talk
Lianhe Zaobao Club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