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7, 2024

您字:礼多人不怪,“您”字无不妥

礼多人不怪,“您”字无不妥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40307-3118710

2024-03-07

庄惠迪

新加坡小学华文课本《欢乐伙伴》二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叫《最好的礼物》,其中有这样三句话:“妈妈,请选一张吧。这些都是您喜欢的活动,我们全家人一起庆祝您的生日。您喜欢这个礼物吗?”徐峰先生指这段话中的“您”“用得不够妥当”,理由是母子当面对话是“典型的亲近距离”,用“有距离感的‘您’”,致使“课文场景和口语对话无法协调,显得有些生硬而不自然”。(《联合早报·言论》3月2日)

我想,如果把这段话里的三个“您”都改为“你”,也许又有人会批评课本的编者说,“你”“用得不够妥当”,连华族起码的礼仪都不懂,孩子怎么可以当着妈妈的面“你”“你”“你”的呢?太没有礼貌、没有教养了。

这下可好,“您”也不是,“你”也不是,课文编写者作难了。

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跟父母通常是零距离接触,徐峰先生说用“您”会产生距离感,“客气意味着疏远,敬重也代表一种距离”。“距离感”从何而来?我认为不是因为用了敬辞“您”,而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方式变了——从传统的长幼方式变为朋友方式了。

新加坡虽然是个以华族为主体的国家,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并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多个不同的种族,四种官方语言,四种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在某些人心目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方式应当是朋友关系。既是朋友关系,就无须那么客气;客气了,反而令人格格不入,距离感随之产生。

问题是,新加坡华社已经将家庭成员之间的长幼关系,全面、彻底地转化为朋友关系了吗?笔者并非新加坡人,但对新加坡国情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我认为这种“转化”尚未完成,可能某些人已经或早已完成了,所以觉得孩子不能对父母“您”“您”“您”,而要改口“你”“你”“你”了。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仍然是长幼模式,并非朋友模式。在首都北京,老北京晚辈跟长辈讲话不论距离,是非说“您”不可的。外地人到北京,入乡随俗,对长者,对朋友,需要时,会很自然地用敬辞“您”。最典型的例子是父母都是外省人,长期在北京工作,孩子在北京出生,在北京受教育,一口带点儿京腔的普通话,他们跟父母零距离接触,都是“您”啊“您”的,反使为人父母者觉得挺不习惯,但也都接受,因为家家如此。

说回新加坡。如果“长幼关系”已转化为“朋友关系”,在用言语沟通时,必须顾及“距离感”和“亲切感”等语用要素。为此,华文课本的编者得编写不同的范文,供学生学习,好让学生有所遵循,以便正确地使用“你”或“您”。这样的课文该怎么编写,编者就得研究研究了。我想,着眼点当是交际场合和交际双方的关系。

华语中的“你”和“您”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是平称,多用于平辈,如同学、朋友、同事之间,“您”是敬称,多用于晚辈、下级、学生、徒弟、店家称呼长辈、上级、老师、师傅、顾客时。在言语交际中,“你”和“您”的转换,往往体现了待人接物的态度或情感的细微变化。这也是语言用户必须注意的。

中国的规范语言是普通话。“您”的用法已融入普通话,因此尽管许多省、市或自治区并不像首都的老北京那样用“您”,但绝不排斥“您”的用法。比如上述新加坡小学课本里的“您字句”,在中国朋友的眼里毫无问题,觉得应该这样,挺好的。

新加坡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而华语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全球华人的共同语。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不断推进,普通话也在持续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新加坡。诸如“您”的用法问题,值得大家探讨。

我们讲话时可以不要为用“您”还是“你”纠结,但是,华人有句俗话叫“礼多人不怪”。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表现得过于礼貌,也不会被人家怪罪或视为不礼貌。

作者是资深语文工作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