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8, 2024

心脏怕热 护心从喝水做起

字体大小:

每年5到7月的酷热天气,让人无法消受。其实,“热”也对心脏带来威胁。如果人体无法根据温度和湿度调节体温,可能会出现与高温有关的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简称HRI),引发心血管问题如心脏病发作或心脏骤停。受访医生提醒,避免烈日下连续工作超过一小时;营养师建议如何有效地补充水分,避免增加“空热量”(empty calories),让大家安心度过艳阳天。

HRI包括热痉挛( heat cramps)、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和中暑(heat stroke)。新加坡心脏基金会董事会会员王英福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如果身体无法根据温度和湿度调节体温,可能会出现与高温有关疾病,“轻症患者的症状包括出汗、虚弱、晕倒、头晕、恶心和体温升高。严重者(即中暑)可引致混乱,失去知觉,体温过高(40摄氏度以上)及器官受损。”

康威医疗集团(义顺5道)全科医生彭涛说,热痉挛的特征是全身肌肉痉挛,皮肤发红,并伴有低于38.5摄氏度的低烧,“及早发现症状并阻止病情恶化很重要。如果患者不迅速采取措施如避开阳光,让身体降温,将导致体温过高;如果超过38.5度,除了恶心或呕吐,严重虚弱,头晕、腹泻,或出现更严重、更广泛的肌肉抽筋。在这个阶段,病人可能会开始昏睡或迷失方向。如果进一步暴露在热元素中,会导致器官系统关闭,心跳加速,严重疲劳或焦虑不安,癫痫发作,完全混乱,失去知觉,甚至在中暑时死亡。”

部分药物会减少出汗

王英福医生强调,心脏病人特别容易受到热和潮湿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心脏可能难以控制热应力(heat stress)。“此外,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或利尿剂(diuretics)等心血管疾病常见处方药的一个已知问题,是导致减少出汗,恰恰出汗是身体散热的基本方式。”

王医生说,服用Β阻滞剂(beta blockers)和抗组胺药物(anti-histamines )的病人也会减少出汗。“利尿剂等药物会使病患更容易脱水,他们必须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以避免高热负荷的情况。”

王英福医生:心脏病人特别容易受到热和潮湿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心脏可能难以控制热应力。(新加坡心脏基金会提供)

他指出,高温还可能引发心血管问题如心脏病发作或心脏骤停。研究表明,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死亡率会上升2.1%。“气温上升1摄氏度,与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冠心病发病率显著上升有关。热浪也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增加11.7%有关。”

此外,有研究显示,居住在热带地区的人更容易死于心血管疾病。

新加坡气象署有一个基于综合温度热指数(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简称WBGT ,也称湿球温度的热应力)报告,是气温、湿度、风力和太阳辐射的综合测量,与空气中的温度不同。WBGT大过或等于33,被认为是高温应力(high heat stress)。

高温疾病高风险群

王英福医生说,高温环境和体力活动都会让身体受热,当受热超过散热时,人们就会越来越无法承受热的负荷。因此在高温时,穿着轻薄的衣服,补充足够水分和通过外部降温来促进散热很重要。

彭涛医生说,过去几年,新加坡的天气越来越热。再加上湿度增加,风速减小,任何时候到户外都令人感觉不舒服。最热的月份通常是5至7月,日平均气温高达30摄氏度。在阳光下劳动的建筑工人、运动员、国民服役人员、园丁和野地工程师等,出现与高温有关的疾病风险尤其高。但任何人在上下班途中,若接触到猛烈的阳光,也会面对同样风险。

彭涛医生:每天有足够睡眠,有助降低患上与高温有关疾病的风险。(康威医疗集团提供)

王英福医生说,新加坡中央医院的数据显示,63%的HRI病患年龄介于18至64岁,发病发生在周末和白天,其中一些病例与体育赛事有关。“此外,儿童和老年人也是高危群体。日本有超过一半的HRI患者年龄在65岁或以上,韩国、北美和欧盟国家也出现类似趋势。因此,心脏病患者在长时间受热的情况下,应注意自己的情况。”

预防高温相关疾病

气温在35摄氏度以上可以称为高温。在高温下,可在户外逗留多久?彭涛医生认为,时间长短取决于温度、个人健康水平和以前受热的经历等因素。一般来说,应避免在烈日下连续工作超过一小时,因为这会增加患上HRI的风险。

什么情况下应立即求医?彭涛医生说,在强光照射下感到头晕或肌肉抽筋的人应立即求医。他们可能正在经历热痉挛,及时治疗可以避免情况恶化,防止中暑。患者应该立即远离强烈的阳光或炎热的环境,喝至少一杯冷水或补水饮料来补充水分,并在阴凉处休息,避免进一步做剧烈活动;亦可在腋窝和腹股沟置放冰块,以快速降低体温。

在户外劳作的人,应避免在烈日下连续工作超过一小时。(iStock图片)
中暑的人会晕倒,完全失去知觉。(iStock图片)

如何避免中暑?彭涛医生说,在阳光下曝晒的人应该时刻意识到中暑的风险会增加。他们应确保摄取足够水分,如果要在炎热环境下工作,每天至少要摄取3公升水。此外,彻夜休息至少7小时,摄取良好营养,以及在阳光下工作每小时至少休息15分钟,对降低中暑风险至关重要。除此,要确保出现痉挛时,可以轻易取得冷饮。

王英福医生说,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运动,宜保持水分充足,并采取预防措施,可避免高温相关疾病。除了寻找阴凉的地方遮阳,也应根据天气穿着打扮,以保持凉爽。透气的浅色织物和宽松的衣服有助于抗热。降温方案如穿凉快透气背心,或将脚部或手臂浸入冷水或冰渣中也会有帮助。

补充水分至关重要

新加坡心脏基金会高级营养师姚莲栗强调,要避免中暑,必须保持身体水分。水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调节体温与保持血量。运动时,身体会出汗来降温,促使水分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可能会导致脱水。在高温下,出汗量(即水分流失)会增加,摄取足够水分以补充流失的水分是必要的。

姚莲栗提醒:“但喝过多的水会导致水中毒,稀释体内钠和其他电解质的含量。这种情况很少见,可能是医疗紧急情况。如果对脱水或水中毒有任何顾虑,应向医生咨询。”

运动时身体会流失水分,要记得补充水分,以免出现脱水现象。(iStock图片)

姚莲栗指出,当天气转热时,整天保持充足水分很重要。“宜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和酒精,以免导致脱水。在炎热天气下,运动或进行户外活动前后及过程中,必须摄取足够水分,以有效帮助我们降温。无论是日常补充,或在准备运动或比赛时,水都是首选,尤其是进行低强度和短时间运动的时候。

“对于长时间出汗的高强度或耐力运动,如马拉松、铁人三项和其他耐力赛事,除了补充水分外,还需要最佳的燃料(碳水化合物),这时可以选择运动饮料来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盐分。切记不要大量饮用运动饮料,因为这些饮料添加了糖分和热量,会增加饮食中的空热量。”

空热量是指仅由糖、油脂等组成的食物,或含酒精的饮料和食物,它们提供类似于正常饮食的能量,但很少或几乎不含其他营养如维生素和蛋白质等。

营养师姚莲栗:每个人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应根据热度、湿度和活动量做相应调整。(新加坡心脏基金会提供)

别等口渴才喝水

姚莲栗说,根据Sport’s Singapore的说法,在炎热环境下,我们的身体每小时可流失多达1公升的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应该在运动前半小时喝大约500毫升的水,运动中每小时喝250至500毫升的水。在运动前后量体重,每减少1公斤,就意味着身体流失了1升水分,应饮用相当于流失量1.5倍的水来补充所流失的水分。”

她指出:“饮用足够的水对保持水分很重要,但水分不仅来自于饮料。含水分蔬果包括黄瓜、番茄、西瓜、生菜、花椰菜,吃一顿有新鲜蔬果的健康均衡餐,可以保持身体整体水分和电解质水平。”

不从事户外活动的人,大热天单饮用白开水是否足够?

姚莲栗认为,每天喝八杯白开水一般就足够了。由于每个人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应根据热度、湿度和活动量做相应调整。有病史的人应向医生查询所需的饮水量。“整天小口地喝,定时喝。口渴程度不一定是你所需水分的最佳指标,要监测小便频率和尿液颜色。如果尿液呈深色,可能是得增加水分的一个指标。尿液应呈浅黄色,无异味。注意脱水的一些症状,如头晕、疲劳、口干舌燥和/或嘴唇发干等,可吃含水分的蔬果如西瓜、番茄、黄瓜、草莓、生菜等。”

蔬果富膳食纤维等,有益健康。(iStock图片)

有益心脏食物

姚莲栗也分享了有益心脏的食物:

·全谷类

全谷富含可溶性纤维,维生素B、E,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全谷类食物能降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调节血糖水平,增加饱足感。它的可溶性纤维有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坏 )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中,至少有一半是全谷类食物,相当于每天两到三份。全谷类食物包括全麦面包、糙米、糙米粉、小米、燕麦和藜麦。

·坚果

坚果中含有好的脂肪(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坏胆固醇和增加好胆固醇,从而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坚果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维生素E、维生素B群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不过,坚果的脂肪和热量高,要注意吃的分量,选择不添加盐、生的或烤的坚果。建议摄取量是每天一把(28克)。

·水果和蔬菜

蔬果富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抗氧化剂和类黄酮等。植物中所含的天然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降低患上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同颜色的蔬果含不同营养,建议每天各摄取两份水果和蔬菜。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更多精彩内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