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0, 2024

联合早报社论:严防诈骗腐蚀公众信任 2024-06-20

社论:严防诈骗腐蚀公众信任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editorial/story20240620-3950123

2024-06-20

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发布的《2023年全国捐赠调查》报告指出,在去年没捐款的人当中,32%表示不捐款是因为害怕上当受骗,比2021年增加九个百分点。调查结论与早前一家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的调查相吻合。后者发现人们因害怕受骗而不愿帮助陌生人。这个现象在年长人士之间尤为普遍。

诈骗案件层出不穷,根据警方数据,去年报案的诈骗案件达4万6000多起,比2022年多出近47%,是自2016年开始收集相关数据以来最多的一年。此外,非营利组织全球反诈骗联盟和一家数据服务供应商的联合研究指出,新加坡在诈骗案的人均损失金额全球最高。

虽然有关当局不遗余力反诈骗,但诈骗团伙无所不用其极,新闻时有所闻,损失金额不菲,人人自危。吊诡的是,反诈骗机关再三呼吁国人“别信别给”,加深公众对陌生人的警惕与不信任。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诈骗风险跟着提高,公众互信程度可能继续下滑。深伪技术移花接木,以假乱真,一般人难以区分。最近,有不法分子运用深伪技术,伪造国务资政李显龙的视频,介绍“包赚”的投资机会。李资政在脸书上指出,这让人非常担忧,因为一些人可能看了视频后信以为真而上当受骗。

这不是他第一次遭到深伪技术恶搞,在这之前也有类似的假视频推销加密货币。除了李资政,不法分子也制作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的假视频,推销投资计划。

诈骗团伙大小通吃,受害者不分种族、阶层、老幼,导致一些人,尤其是年长人士,不敢接电话,也不愿与陌生人接触。此外,网络是新时代诈骗的载体,一些人为了防诈,宁可牺牲科技带来的方便与效率,回到较安全的传统作业及生活方式。

本地三大银行推出Money Lock功能,让客户把存款锁在指定账户里,不能通过线上转账,便是为了满足公众防诈的需求。这项措施提高了银行与客户的交易成本,但也反映一些人对线上交易安全缺乏信任。

公众对诈骗越感不安,互信的基础就越脆弱。这不仅推高交易成本,也可能产生外溢风险。诈骗以及假信息充斥,使人对周遭的人与事,都带着怀疑的眼光以及负面态度。这可能导致民众对政府、企业与媒体的信任度下跌。

国际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2024年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指出,在全球28个受调查国家中,有17国的民众不信任政府,有15国民众不信任媒体。若任由这种对一切质疑的态度滋长,则人们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旋涡里,社会的良善风俗也势必削弱,特别是帮助陌生人的美德。

民众对体制与主流媒体不信任,将加剧社会分化,导致人们因为害怕陌生人而重新借血缘或地缘寻找安全感,不同族群回归到原始的部落本能,对陌生人产生排他的敌意。这将为制造社会撕裂的假新闻提供滋生的土壤,并腐蚀政府与民众的互信基础,以及助长反体制的民粹主义情绪。

在这方面,新加坡比较幸运。我国政府与民众之间累积了不少社会资本,国人对政府的信任度也比其他国家高。这使我国得以比其他国家更早走出冠病疫情。然而,这个信任关系不是理所当然,必须不断培养。特别是在诈骗团伙横行的当下,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再深厚的社会资本也会坐吃山空。

诈骗事件成为常态,不仅涉及钱财损失,更严重腐蚀社会互信,特别是构成现代文明基石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默契,加大交易成本并败坏民风。鉴于诈骗犯罪对文明秩序的破坏性更甚于暴力抢劫,除了反诈骗宣导警惕国人加强防范意识,有关当局有必要考虑加重刑罚,以反映罪行的严重程度,杜绝他们的猖獗行径,让公众免于生活在恐惧和怀疑之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