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维生素的重要性, Health Supplements (the importance of).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维生素的重要性, Health Supplements (the importance of). Show all posts

Friday, April 8, 2022

2006年著名肿瘤专家华益慰临终遗言:真正让自己康复的不是药物 (Published 2022-04-07)


打开 App
==========

他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一生治好无数患者的神医

https://m.toutiaocdn.com/i7083871821539656228/?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649351037&use_new_style=1&req_id=2022040801035701015805122721200A7F&group_id=7083871821539656228&tt_from=android_shar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628c6266-97fc-40a4-953a-35bccff3aa5c
=========

2006年著名肿瘤专家华益慰临终遗言:真正让自己康复的不是药物

关注

2006年8月12日上午,北京军区总医院里,一位胃被切除、气管切开、身上插着5根导管的老人,正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看来已经进入生命的倒计时阶段了。

这位73岁的老人,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这位一生治好过无数患者的神医,一年前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文章图片1

北京军区总医院虽然对他进行了全力救治,先后为他做了3次手术,然而罪恶的癌细胞已经侵入华益慰的全身,多种并发症折磨得他不住地昏迷。现在,他再也不能用自已超凡的医术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病痛了。

8月12日上午,在最后一次清醒过来后,华益慰把夫人张燕容、大儿子华俭、小儿子华新叫花到病床前,用尽全身的力气,向他们说出了自己最后的几个嘱托。

垂危中的华益慰十分虚弱,每说一句话都要凝聚起全身的力气,声音依然十分微弱。但他说出的每个字都如洪钟似惊雷,强烈地撞击着在场的家人以及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

文章图片2

第一个嘱托:我一辈子没懈怠过一项工作。最后预约的两位患者,不能再为他们手术了,请转达对他们的歉意。

在外一科主任的岗位上,华益慰为无数癌症患者延续了生命。1998年退休后,由于患者需要他,他又被返聘到医院专家组,继续在临床一线挑大梁。

像没退休时一样,华益慰每天都在忙碌,平均三天主刀一台手术,每年的手术都在 100例以上。

文章图片3

老伴看他实在太累,有时在家吃饭时,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心疼得不得了,忍不住劝他不要那么拼命。

可华益慰总是说:“找我看病的都是癌症病人,拖一天手术,他们就多痛苦一天,我是医生,咋忍心看着病人受折磨?”

由于长期劳累,本来身体就不好的华益慰,身上的颈椎病、腰椎病和呼吸暂停综合症日渐加重,可他一上手术台便忘了自己的病痛。

有时给病人做手术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每次做完都面色苍白,身子直打晃,像大病了一场一样,甚至要坐在原地休息好长时间才能站起身来。

文章图片4

手术中给华益慰当助手的医生,大多都是华益慰的学生,他们也很心疼老师,总是会提醒他要多歇歇。可华益慰总是答道:“只要我还能站立,手术刀就不能放下。”

2005年5月,华益慰突然消瘦了下来。与癌症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他,知道自己身体出问题了。

对于他来说,做个全身检查是件很简单的事,可他当时的手术任务安排得很满,为了病人,他的检查一拖再拖。直到两个多月后,他才在医院领导的强行要求下,做了胃肠造影的检查项目。

检查的结果出来后,医生们沉默了:华益慰得了胃癌!

文章图片5

看到检查结果后,华益慰没有任何惊慌,而是按照事先的安排,像往常一样,面带微笑走进手术室,一位癌症患者做完了手术。这台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手术十分成功,病人被推出手术室后,华益慰再也坚持不信,猛地一头栽倒在手术室的地上。

在领导的强行安排下,华益慰躺到了病床上。但这位一辈子没对病人失过约的医生还有一个遗憾:他手上还有两名患者已经预约了手术,可自己看来是无法为动刀了。

所以在弥留之际,他还不忘嘱托家人向两位患者表达自己的歉意,并向身边的医生交待这两位患者手术时的注意事项:“河北邢台那位胃癌患者手术时,你们要尽量给患者保留一部分胃,这样可以减轻病人许多痛苦。”

文章图片6

第二个嘱托:我一辈子没收过病人的红包。那个退了9年没退掉的"红包",一定要退给患者。

华益慰是著名的外科专家,慕名来找他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不管患者是领导还是群众,是富豪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会用自己精湛的医术给患者治疗。

几十年来,经他治愈的患者数不胜数,很多原本已经绝望的患者,在他的手术刀下得到了重生。所以很多患者都想表达一下对他的感激,这也是人之常情。

9年前,华益慰为一个名叫张秋海的普通工人的妻子做了小肠癌手术。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张秋海的妻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顺利地出院了。

文章图片7

不久后的一个晚上,张秋海来到了华益慰的家里,在表达感谢的同时,丢下了信封就跑掉了。

华益慰打开信封一看,里面是 1000 元钱。华益慰马上追出门去,可张秋海早就跑得没影了。

华益慰只好第二天去医院查到了张秋海家的住址,骑着自行车来到张秋海的家。可是邻居说张秋海已经搬走了,她也不清楚张秋海现在住在哪里。

华益慰只好把这1000元钱以张秋海的名字暂时存起来,准备找机会再退给张秋海。

文章图片8

9年过去了,华益慰始终没找到张秋海,这1000 元钱也一直是华益慰的一块心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念念不忘这件事,反复交代两个儿子,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张秋海,把这钱退给人家。

华益慰拒绝过最大的一个红包,来自一位名叫刘菊荣的结肠癌患者。

2004年3月,刘菊荣成为华益慰的病人。老人的儿子是一位富商,虽然打听到华益慰从不收礼,但还是包了五万块钱,偷偷地塞到了华益慰的手中。

见华益慰把钱装进了口袋,老人的儿子悬着的心落了地,他认为这下子这位著名的专家会认真给母亲看病了。

文章图片9

没想到几天后,给刘菊荣做完手术的华益慰来到刘菊荣病床前,把那个红包塞给了刘菊荣的儿子:“我当时收你红包,是怕患者不相信我们医生会全力给她治病。现在现在手术成功了,你们可以放心了,钱退给你们。”

华益慰总是告诉身边的医生:收病人的红包这种事,有了第一次,以后就控制不住了,一定要守住"第一次"这个底线。

他自己从医一辈子,从没收过病人的钱财和礼物,唯一一次例外,只收过一个来自河北唐 山农村的年轻女孩的五只柿子。

文章图片10

这个女孩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查出肺癌后,因为家境贫寒,准备放弃治疗,是华益慰为她申请了医疗救助,并亲自为她主刀做了九个小时的手术,女孩也得到了康复。

出院后,女孩想表达一下感激,可自己家里穷,买不起什么像样的礼物。

听说华益慰爱吃柿子,便专门从自家果树上摘了几斤柿子送来,并一再强调是自家种的,没花钱。华益慰这才在里面拿了几个,便送走了女孩。

文章图片11

第三个嘱托:对于癌症患者来说,真正让自己康复的不是药物

在死亡和病痛面前,医生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会经历生老病死。所以华益慰才会在临终前的第三个嘱托里告诉大家,要认识到“医学也是有限的”这个事实。   

文章图片12

在行医的一生中,华益慰面对患者的态度始终没变,那就是患者如果能治愈,那就努力去治;如果治愈不了,那就尽力减轻他们的痛苦;如果什么都不能做,那就尽力让他们感觉到,每个医生都会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去尽力帮助他们。

许多人对我们的身体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我们身上的胃细胞7天更新一次,皮肤细胞28天左右更新一次,肝脏细胞在180天更换一次,红血球细胞120天更新一次……一年里,我们身体98%的细胞都会被重新更新一遍。

所以只要营养跟得上,我们身体里受损的器官可以通过细胞的不断“新陈代谢”进行“自我修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文章图片13

也就是说,真正能让病人康复的并不是药物,药物大多只能缓解一些病痛和减轻一些疾病的症状,真正治好疾病,还要靠人身体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脂肪等材料,以及人体的自我修复。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在身体得病时,忽视了身体本来具备的自我修复功能,而是把希望全部寄托到药物治疗上。

他们不知道,我们的身体不是用药物做成的,而是由营养素构成的;光靠药物,是不可能成功的。

文章图片14

华益慰的这个嘱托,当然不是否定医学和药物的作用,或者让大家有病不去治疗,而是倡导要正确对待医学和药物的作用。

在一些慢性病和无法治愈的绝症层面,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癌症,目前还是用药物无法治愈的,要对付它们,主要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身体修复功能去对抗。

华益慰的徒弟于聪慧教授记得老师曾多次告诉自己:“我们当医生的,不能单纯治病,而是要治疗患了病的病人。

作为一名医生,在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疾病之间进行取舍时,要看哪一方给病人的益处更大。

文章图片15

如果胃全切除后活一年半,但病人要在痛苦中度过,胃不全切除能活一年,但病人可以活得快乐和充实,那么这时医生就该选择后者。”

从那以后,于聪慧教授在为胃癌病人治疗时,也像师父一样,能不全切的尽量不全切,必须全切的,也想办法用肠子成形后代胃,让病人的生存质量能更高一些,感觉更舒服一些。

华益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肠梗阻手术失败后,肠液流入腹腔,造成严重感染,还出现了心功能不全、全身水肿、肝、肾功能均不正常的状况。 他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无法用药物治愈,恢复健康了。

所以在医院要为他安排特护组时,他拒绝了:“我的病已无力回天,不要再用昂贵的药品,让我稍稍减轻痛楚就好,为国家省一点。”

文章图片16

第四个嘱托:我一辈子没给组织添过麻烦。走后丧事从简,遗体献给医院做医学解剖。

“老华这一辈子,就怕给组织添麻烦!”这是华益慰的夫人张燕容和丈夫生活这么多年后得出的结论。

华益慰 1933年生于天津一个医学世家,1950年被保荐到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医学系学习,三年后参了军,成为了一名军医。他的这次选择,也决定了他未来一生的走向。

文章图片17

1960年,为了报名参加支援西藏医疗队,华益慰推迟了一年的婚期。

七十年代的海城、唐山两次大地震中,华益慰都义无反顾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完全不顾当时妻子有病、两个儿子无人照顾的困难。

他的级别按规定能享受专车待遇,但他每次外出开会、会诊,近的骑自行车,远的坐公交车、乘火车……

1985 年, 华益慰的母亲在 301 医院去世的那天, 正赶上华益慰有一台手术。当他从手术台上走下来时,连老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能看上。在简单办完丧事的第二天,华益慰就立即赶回医院,又站在了手术台上。

文章图片18

所以夫人张燕容有时也免不了要说他:“你这一辈子很少为自己活着, 为家人活着。”

华益慰得病后,曾接受过三次大手术治疗。但华益慰却把自己当成了“活教材”,在做完手术后,仍不忘找到为自己主刀的医生,拉着他的手说:“我的病情多次检查未能确诊, 手术后可能见到的所有并发症都同时出现, 这是我行医 56 年里从未遇到的, 所以我死后一定要做尸体解剖, 看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也好给后人积累一点经验。”

华益慰是家里第五位进行遗体捐献的家庭成员了。在这之前,他的父母、岳父母 4位老人都在去世后把遗体捐献给了医院, 用于医学解剖。一套父母脏器标本的教学切片,是老人留给家人的唯一纪念。

文章图片19

华益慰叫来小儿子华新,让他用手机录下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嘱托,并要求孩子们一定要把这个嘱托转告给医院领导:“我走后,不发讣告,不搞遗体告别,丧事从简,不要打扰组织和同志们;自愿做遗体解剖,对疾病的诊断和医学研究有价值的标本可保留,供后人借鉴……”

对于见惯死亡的华益慰来说,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对于他这样一个高尚的灵魂来说,是一次新的升华。

8月14日,由北京军区总院病理科主任丁华野主刀,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解放军301医院的解剖专家配合,完成了对华益慰遗体的解剖工作。

文章图片20

3 个小时后,华益慰的病理组织被保留下来,一同参加解剖工作的北京军区总院肝胆外科主任、华老的学生于聪慧,感慨地说:“华主任留下的不仅仅是病理标本,还是一位白衣老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财富啊!”

文章图片21

参考资料:

张 翠:《玉碎华光在——人民的好医生华益慰》

蒋永胜:《一位人民军医的临终嘱托》

热门评论
头像
灵活自如
3
催人泪下,感天动地;优秀公仆,时代楷模;爱国爱民,淡薄名利;积德行善,无微不至;丰功伟绩,代代铭记。
回复52分钟前
头像
蝴蝶
0
转发了
回复7分钟前
头像
蝴蝶
0
转发了
回复8分钟前
写评论
关注
当年,黎姿的弟弟遭遇车祸,黎姿找到追求她4年的“跛脚富豪”马延强:“马先生,我实在走投无路了,您能借我些钱吗?”马延强同意借钱给她,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黎姿听了马延强的条件哭得更厉... 查看全文
6图
转发553
关注
 查看全文
4图
转发639
关注
1936年12月,林徽因身体稍有好转,便带着一双儿女梁从诫与梁再冰去公园里赏雪,并拍下了这张照片。 个人认为,这是林先生最美的一张照片,美得无与伦比! 如果说民国时期的女人同时... 查看全文
转发243
关注
 查看全文
02:27
转发142
关注
太让人羡慕了,上海的一位老乡,在上海打拼十几年以后,现在40多岁,正是不惑之年,卖掉了他在徐汇区160㎡的豪宅,售价2005万,扣除本金、中介费和就贷款数额,剩余1314.9万的真... 查看全文
转发20129
关注
 查看全文
16图
转发38368
关注
上大学时,我得了绝症,医生说最多还能活两年。 我手忙脚乱地从书包里拿纸巾,可眼泪已经掉下来了。 医生默默地把抽纸推给我,我抽一张,开始擦眼泪。 眼泪越擦越多,根本擦不完。 你们知道... 查看全文
长图
应用内查看长图
转发10
关注
 查看全文
19:18
转发2901717
关注
 查看全文
转发628
关注
 查看全文
00:09
转发42154
下载今日头条看更多精彩内容
3
今日头条
版本号:8.7.5
开发者: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权限列表
隐私政策
undefined条回复
头像
楼主
关注
回复
刚刚
全部评论
评论详情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