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re.iclient.ifeng.com/news/sharenews.f?forward=1&aid=119311039
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2017/02/25 09:59 书画殿堂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明清之际的朱舜水说,“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会问这个问题的人,多是不读书的。
于是他们不知道,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西方有个“一万小时定律”: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量变质变,10000小时就是那个量,出类拔萃就是那个质。所谓天才,更多是持续不断努力的结果。
锻炼的人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一个月看,差异甚微;隔五年、十年、五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就有了巨大差别。到老的那一天,有的耳聪目明,身强体健;有的老态龙钟,病痛一身。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所以,坚持读书,才是人生最稳的依靠,最好的出路。
道家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儒家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佛家《无量寿经》说: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早就告诉了我们全部。读书对人的影响,从个人角度看或许不够明显,从一个民族的角度看就是触目惊心了。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
同时还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以上的奥斯卡奖。
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毕加索、海涅、卡夫卡、莫扎特、肖邦、洛克菲勒、摩根、迪士尼、巴菲特、斯皮尔伯格……这些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最光辉的名字,全部出自犹太民族。
而犹太人只占世界总人口的0.3℅。
人口占世界近1/5的中国呢?
读书和不读书,最终的差距也是如此。不要像陆游诗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更不要像颜真卿诗说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今天多读一点书,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话。生活这样艰难,求人这样困难,需要抵扣尊严。如果不想如此,那么读书有什么现实用处,就在这里了。
所以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近代国画大师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有人问:我以前读过很多书,后来都忘了,读了有什么意义?有人答:你以前也吃了很多饭,后来也忘了吃了什么,又有什么意义?
意义就是那些吃过的饭,已经长成了你的骨肉。你读过的书,同样也长成了你精神的骨肉。
也许这些骨肉对你现实遇到的困境于事无补,但至少,可以让你拥有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修养。你的心境又会影响身边的人,影响你的孩子,生活就不会彻底沦陷在灰暗的负能量漩涡里。
就像我们小时候背的古诗词,背了有什么用?
用处就是:长大以后当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我X”“牛X”,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小时候诗词背多了,长大后每一次旅行,都像是故地重游。
用处就是:当你长大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而不是“爱情像糖,甜到忧伤”“离开你以后,才发现眼泪有些咸”“谁为谁悲伤,谁为谁绝望”。
经历越多你才会越发现,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所有的读书,都是一样。
如果要正面回答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是为了看懂这个世界,不迷茫,就不会迷失。明代倪元璐说,“当以读书通世事。”
读书是为了治好自己的愚蠢和低级,用更具层次、更有深度、更加丰富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世间的事情。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读书是为了熏染一身的静气、雅气、才气、大气、正气、胆气、和气和运气,日后就能少沾染一些躁气、俗气、迂气、小气、邪气、怯气、戾气和晦气。古人云,“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清代大才子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读书读久了,其实是一种脱胎换骨。
这是一种对心灵、气象和格局的改造,而人的一切行事和成就无不以此为基础,命运由此而改变。
为什么别人能读经典名著,而你只能读网络小说、劣质鸡汤文?为什么别人能读下去好书而你读不下去?
你说是因为难,看不懂。这是借口。
北朝《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说: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你不是因为难,而只是因为懒。
读书,尤其是读好书,从来就是不舒服的,从来都是需要去硬啃的,从来都是需要耐心去磨的。
就像朱熹说的,“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不是说读书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是为了不让自己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读书,是为了遇到自己想遇到的人。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趣味、会思考的人。
正像曾国藩所说: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他更说:读书可变化气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