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3, 2021

我们太需要死亡教育了!一位去世病人的家属说

“我们太需要死亡教育了!”一位去世病人的家属说"

2021-08-02 10:21·医师报

来源:武汉安宁疗护

作者:纪光伟

上午,我和童玲护士长一起驱车往返100多公里,到江夏殡仪馆,对昨天晚上去世的张女士(化名)进行祭奠。

68岁的张女士是前天下午入住的病人,她因长期的糖尿病,并发了肝、肾、心、脑功能障碍,在武汉某三甲医院治疗,最近又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穿刺点出血、皮下出血等。医院的医生认为已经没有治疗价值了。

6月初,她的女儿托朋友联系了我,想入住我们中心,但一直没有来。两周前,病人的女儿联系了我,当时我正在南宁讲学,我请她联系护士长。

到7月29日,我们第一次见到家属,了解了病情,也知道了家属的需求,与家属的沟通很顺畅,家属是可以接受安宁疗护理念的,只希望妈妈的最后一程能够安详。

初步的沟通,我们达成了共识,相约30日上午,家属将病人转到我中心,但由于病人需要治疗,一直拖到下午3点才来到我中心。这让我隐约感到家属似乎还期盼着奇迹的发生,我明确地告诉他们,没有奇迹发生。

我检查了病人,病人带有胃管、尿管和氧管,神志不清,对疼痛的刺激没有反应,右侧肢体上着弹力绷带,家属告诉我,这是因为抽血后,止不住血,才加压的。全身有6处压疮,和多处皮下瘀斑,尿管内引流出淡红色的尿液。

我与家属交待了病情,并告知目前的凝血功能障碍很可能会引起消化道的大出血。一旦出现大出血,就可能会导致病人的死亡。家属理解这一风险,知道随时可能会发生死亡的,也不同意做抽血和创伤性抢救。

但在查手指血糖的问题上,几位家属产生了分歧,我建议一天只查三次餐前的血糖,但有一位家属坚持要查餐前、餐后的。我告诉家属,多测一次血糖,就可能会加重她的出血。我们不能按照常规的方法来检查,对血糖了解一个大概就足矣。

最后,在病人女儿的坚持下,家属们接受了我的意见。这次沟通尽管也很顺利,但家属们的不同意见,让我感到家属还没有完全接受现实。

31日上午,病人的病情还比较稳定,我们还尝试着能不能停氧,但发现还是不行。后来出现了血便,最后血压逐渐降低,经过药物治疗无效而去世。这位病人入住我中心刚刚超过24小时。

本来与家属沟通得很好,家属也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但家属接到病情加重的电话时,就表示不能理解。当他们来到病区,听说病人已经去世了,这位知性的女儿嚎啕大哭起来。面对家属的情绪,很久,我无言以对,静静地填写着死亡证,让家属发泄一下,等女儿稍微平静一点后,我告诉她:“您已经尽力了,您母亲走得很平静,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对您来说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她说:“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做起来很难”……

当殡仪馆的车子来到我院,我目送着遗体上车后,她的女儿伸出手来,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您,纪主任。”我陪同着她去开自己的车,她说:“中国太需要死亡教育了。我早就应该把妈妈送走的,是我自私,认为妈妈只要活着,我就可以喊妈妈……”

送别了家属,我久久不能平静:中国太需要死亡教育了。这是一位知识女性发自内心的呼喊。

确实,从我几次和她的交谈中,我就感觉到这位言语不多的女儿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从朋友联系我,到最后病人入住,前后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其实,这两个月时间,对于家属来说是一种煎熬:治,还是不治?或者说,救,还是不救?严格地说,这个时间可能还不止两个月。从病人转入我中心的那一天,家属坚持要做完当天的治疗看,家属就还在坚持。

尽管医院的医生已经多次建议不要治疗,甚至断水,断食,这是女儿绝对不能接受的,这也是促使她进入安宁疗护的主要原因。尽管院外的医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家属也接受了现实,但在感情上还是过不了这个坎的。尽管她能够接受死亡,但当死亡降临的时候,她又痛苦万分。因此,她发出了“中国太需要死亡教育了”的呼声。

确实,中国人的死亡是很痛苦的,死亡质量是很低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死亡质量在世界上排名第71位,笔者认为,其原因是:

一是受传统的生死观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还有一口气,不管有没有质量,就要维持。其实,这对于病人而言,需要遭受很多痛苦,是不人道的。要改变中国人这种传统的孝道,就需要进行死亡教育。

另一方面,很多人缺乏信仰,在死亡前对死亡是很恐惧的,也是很痛苦的。相反,在西方国家,由于多数人有宗教信仰,他们认为,死亡是去见上帝,是升天了,是一种幸福的事情,这样他们就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死亡,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了。

因此,笔者认为,进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提倡:Living well, dying well(好好活,好好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要普及安宁缓和医疗的理念,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杜绝过度治疗,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国民的生命质量,增加百姓的幸福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