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20807-1300565
2022-08-07
在此刻回看历史,新加坡这个在东南亚的小国已经因为全球化的合作氛围渐渐消失而必须做出不少调整,但是坚守谨慎中立的姿态,是不变的长期战略。
前几天接触《联合早报》一些历史资料时,追本溯源翻阅到这份报纸的前身《南洋商报》1958年10月5日头版上的一则新闻:“避免两败俱伤,国共酝酿直接谈判,传北京同意短期局部停火”。
那一年的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厦门到泉州湾长达30公里的炮兵阵地,以459门大炮向对岸的金门岛发动“金门炮战”,在短短的85分钟内发射了3万发炮弹。
炮战进行六周后,北京当局在10月6日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说明炮击金门属于“惩罚性质”,最后一段写道:“台湾的朋友们,我们之间是有战火的,应当停止,并予熄灭。这就需要谈判。当然,再打30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究竟以早日和平解决较为妥善。”
当年人们不解的是,为何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前一天,远在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就知道这个消息,以“郭宗羲”的署名发表了这则轰动全球的独家新闻?
这篇文章其实出自《南洋商报》特约记者曹聚仁,他原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后来成为《南洋商报》特派记者。他获得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信任,要他把金门炮战的目的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消息转告蒋介石父子。
曹聚仁当时可能没有与蒋家父子直接联系上,但为了把这个消息传达出去,他把报道发给主理《南洋商报》香港办事处的郭旭。郭旭一时不知怎么处理,就用了自己的姓,改了个名“郭宗羲”,把新闻发表了。
“金门炮战”打了21年,是台湾海峡至今最后一次大型军事冲突,期间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
1971年7月9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逊派遣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到巴基斯坦访问期间瞒天过海秘密访问中国。第二天,基辛格被安排参观故宫后,到了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与周恩来继续前一天的会谈。
据基辛格后来回忆说,当时他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安排在福建厅。后来才知道,福建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一个省,在福建厅谈,中国的寓意就是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美邦交正常化会谈的重中之重。
而尼克逊给基辛格的指示是:“不到迫不得已,不要表达我们放弃对台湾支持的意愿,与中国人的会谈,不能让人看起来是我们在出卖台湾”“应该让中国人对美国愿意在台湾问题上让步的意愿‘捉摸不定’,不能看起来像在‘抛弃了老朋友’”。
那次的谈判已经定下了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基调:台湾问题对中国来说是不准任何人逾越的深红线,而美国则在台海问题采取“模糊战略”,但并非没有“迫不得已”时的底线。
基辛格秘密之行安排了尼克逊1972年历史性访问中国,到1979年中美建交当天中国才宣布长达21年的“金门炮战”停火。
这也不是什么历史秘辛,在82岁的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执意访问台湾后掀起台海危机的此刻重读这段历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细节。同时借此环境,认识新加坡在面对大国冲突中的立场。
新加坡对中美关系的立场和战略也是上世纪70年代,建国总理李光耀主政时候已制定,那就是在两大势力中间坚守不温不火的关系。
李光耀经常被引用的一段话是他1973年8月3日在渥太华举行的共和联邦首脑会议上针对“大国关系的改变”演讲中说的:当坦桑尼亚第一任总理尼雷尔告诉他:“大象打架,旁边的草都会遭殃”,他心想:“当大象互相追求时,旁边的草也一样遭殃。如果它们做爱,对草来说是场灾难。”
基辛格最近刚出版的新书《领导力:世界战略的六个研究》中,也回顾了李光耀在分别与中美沟通时,如何保持一种超越一己国家利益的姿态,为两大强国提供一个哲学的参照。
谈到中美竞争时经常提到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论是李显龙总理在各种场合中的讲话,还是国防部长黄永宏在香格里拉对话上的发言,以及外交部长维文医生前几天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亚细安外交部长会议和系列会议,与中国外长王毅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之间的互动,都坚守新加坡的长期战略定位。在中美之间保持等距,是这个非常危险的历史时刻重要的姿态,不论事情大小都要坚守原则。
掀起台海千层浪的佩洛西访问新加坡期间,与在新加坡经商的美国公司见面时呼吁他们支持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LGBTQ)等社群。内政部针对她的发言作出回应,提醒外国企业虽可在公司内部自由宣导多元主义,但应该小心处理一些会造成新加坡社会分裂的课题,“在这些课题上该如何前行,应该由新加坡人讨论并达成共识”。
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虽然各方都没有打算改变原则和立场,但是解放军在台湾环岛大规模军演之后,未来的发展轨迹很可能已经改变。
在此刻回看历史,新加坡这个在东南亚的小国已经因为全球化的合作氛围渐渐消失而必须做出不少调整,但是坚守谨慎中立的姿态,是不变的长期战略。
(作者是《联合早报》执行总编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