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zaobao.com.sg/forum/talk/story20250405-6119454
胡益发
这是发生在3月的真实遭遇,至今回想仍心有余悸。那个看似平常的工作日下午,一通来自“新加坡”的陌生电话(新加坡电话区号+八位数号码)彻底打乱我的生活节奏。
第一幕:精心铺垫“官方通知”
自称“中国移动客服”的人员用标准普通话告知,我的护照信息在今年2月19日被用于在杭州注册手机号,号码因群发1万3200余条理财诈骗信息已被立案调查。对方准确报出我的姓名和护照号码,甚至提供详细“作案证据”——2月22日10时42分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2航站楼领取SIM卡的具体时间地点。当我说明当时根本不在中国时,对方立即建议我“必须立即报警”,并“热心”将电话转接至“杭州市公安局”。
第二幕:演技精湛的“警方办案”
自称谢警官的男子通过Zoom视频露面,身着警服在看似正规的办公环境中操作。他先是花了整小时“科普”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专业态度让我差点相信,这就是中国人民警察的真实工作状态。随后事态急转直下——他声称在我的名下还查获一个涉及536万元非法资金的中国银行账户,并展示所谓的“银行流水截图”。他宣称此案牵涉以“江海涛”为首的跨国犯罪团伙,甚至向我展示多张“在逃嫌犯照片”,包括新加坡警务人员和银行高管。
第三幕:心理操控的终极陷阱
在连续数日的心理攻势下,骗子逐步收网:要求我签署“保密协议”、24小时保持Zoom通话状态、随时报备行踪。他们威胁称中新已签署引渡条约,若我不配合将面临“跨国缉捕”。最令人后怕的是,对方要求我不得向任何人透露此事,连妻子提醒这是骗局时,我竟已被洗脑到坚信这些“警官”才是真正帮助我的人。
直到在摄影器材店偶遇另一位受害者,看到网络贴文中与我完全相同的诈骗剧本,才如梦初醒。警方确认这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团伙可能会利用视频会议录制的影像进行AI换脸诈骗。虽然未造成直接财物损失,但我的生物信息已遭泄露,现已在社交媒体发布防骗警示。
重要提醒:
一、 任何政府机构都不会通过电话办案;
二、 勿在视频会议中出示证件;
三、 涉及“跨国案件”“引渡条约”必是诈骗;
四、 第一时间与亲友核实可疑情况。
这场持续72小时的心理战给我上了沉重一课。诈骗分子深谙心理学,通过制造恐慌、树立权威、情感操控等手段逐步瓦解受害者防线。希望我的经历能成为更多人的警示,让骗子无机可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