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7, 2024

华族文化里的新加坡情怀——记“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网站启动

华族文化里的新加坡情怀
——记“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网站启动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40727-4373065

2024-07-27

陈怀亮
作者是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研究主任


新加坡华族文化有独特之处,但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华语世界中一块多元而精彩的拼图。

自中国南来新加坡的早期移民,以从事苦活的华工为主体。他们横海远渡、胼手胝足的开荒历程,已载史册,也入诗入画;既可见于官方和民间文史档案,也是众多画家、作家、诗人、剧作者创作的题材,成了我们熟悉的、牵动人心的“过番客”“苦力”“红头巾”事迹。

除了传统华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下南洋的几波移民潮,还带来不少读书人,他们当中有文人、教育工作者、报人、艺术家、传教士等。不少还兼具几种文化身份于一身。较之过番苦力,他们的事迹或许不那么可歌可泣,但他们无疑是文化拓荒人,对新加坡社会的影响既深且远。劳力者与工商阶层在矿山、胶园、农地、店铺打拼;劳心者则多在学校、社团、报社、文化机构、大小商行里谋生。

在那个殖民地时代,文化人下南洋的初衷多为“教化侨民“,借以增强侨民与祖国的联系,但他们也因此提升了本地社会的文化层次。他们之中,有些是匆匆的过客,短暂寄寓星洲,有些则长留于此,杏坛、书画界、宗乡组织都可见到他们的身影。数十年间,这批“文化播种者”所播下的一颗颗文化种子,逐渐长成幼苗、再长出茂密枝叶,如今已硕果累累。

在地观念,本土星洲
这是超过一个世纪的历程,新加坡建国也已近60年。近年来,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以及许多华人社团和文教组织,已经开展对本土华族文化演变的梳理和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约在一个世纪前,即中国的民国时代,新加坡的英属殖民地时期,“在地”观念便开始在华人社群浮现。文化人开始思考所谓的“南洋”,意味着什么?在南洋的土地上创作,又会抵达什么样的意义世界?这或许是本土华族文化脉络初展的契机。

当时在商界,落地生根的想法也开始萌芽。譬如,1933年,中华总商会董事会议记录了章程修改的文字,将“吾侨”改为“华人”,“中华侨商”改为“本坡华商”,说明本地华商已逐渐落实在地认同。

颇多文史工作者深入研究了本土意识的起源。他们的论述见于书报文章、历史文献和刚启动的“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知识网。

报人兼学者杜南发曾在报章撰文,提及本土意识在新马华文学出现的由来。他说,这可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南洋色彩的提出,1927年《新国民日报》文艺副刊《荒岛》编者张金燕首先提出,应在南洋作品中树立南洋的色彩。”

“其次是 ‘本土意识’的提出:1934年作家废名(丘士珍)在《南洋商报》副刊《狮城》,提出马来亚‘地方作家’的问题,并直接提出‘马来亚地方文艺’的名词,第一次以马来亚(包括新加坡)作为号召。”

“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中陈志锐的文章,说明1920年代末,本地文学在题材上开始有侨民文学向本土文学转变的端倪;张松建的文章,也强调“新华文化的本土化”,有一连绵不断的发展线索。艺评人张夏帏的文章则追溯本土意识在艺文世界的萌芽。文中的一个例证是:1928年,一位编者许杰在《益群日报》说,“南洋有南洋的历史、风俗、人情、风景,作者不要何如穷搜远处,是俯拾即是的东西,都是绝好的文学题材”。姚梦桐的《张汝器》一文,显示这位先驱画家积极以南洋景物作画,响应“绘画应有地方性”的呼声。

1938年,本地美术奠基人林学大在创办南洋美专时,表明办学是 “为沟通东西艺术与建立马来亚新艺术” 。他倡导作品应“反映在地现实”和表现“当地热带情调”。为此,他鼓励师生在新加坡和东南亚各地游览探索。

到了1950年代,本地学校使用的教科书也开始呈现“马来亚化”的现象。学者李金生在“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一文中指出,当时由新加坡五大书局组成的联营出版有限公司,聘请定居马来西亚的知名文教工作者撰写教科书,实现内容马来亚化,强调在保留华族文化背景的同时,将焦点集中在马来亚,藉以培养学童热爱马来亚的情操。

也是在50年代,本地华语歌曲之本土风貌日趋显见,创作技巧也渐趋成熟。本地作曲家潘耀田提到,这时期的本土创作歌曲,如莫泽熙《胶林,我的母亲》,描绘割胶工人的艰苦生活及乡土之情,是那个时代广为传唱的代表作。

上述种种说明,在新加坡建国之前,在领导人极力激发爱国意识、塑造国民身份认同之前,数十年间,民间一直有一股由下而上的力量,自动自发推动本土文化的认同。

这个现象有其客观规律和必然性。文化人和艺术家自有独树一帜的内在创造动力,必会想要开辟有别于中原腹地的艺术风格;他们自然会就地取材,反映所在地的现实生活,抒发对所在社会和土地的情感。

记录新加坡华族文化的有机生态
一两百年来,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不同文化共生并存;不论是有识之士,还是普罗大众,都认可“各美其美”,也推崇多元共融;于是,我们的文化艺术、语言文字、衣食住行和节庆习俗,都有说得出的“新加坡特色”。文化是细水长流的事,文化特质是漫长岁月沉淀的有机过程。

新加坡华族文化有独特之处,但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华语世界中一块多元而精彩的拼图。近日开通的“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以双语为特点,文化现象与发展脉络为主轴,以不同主题,探索不断在演变中的、独到的本土文化。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也将持续与本地华人社团、学府、媒体机构、民间文史组织合作,丰富网站内容,并持续开拓更多题材。在构思和整理的课题包括华校奠基人、南洋大学、华人传统行业、本地饮食文化等。

文化必须不断兼容并蓄,才有生命力。可以期待的是,深耕文化的人继续立足本土的同时,也将放眼世界,从多个方面、不同文化生态中,汲取养分,滋养“新加坡华族文化”的沃土,塑造属于新加坡人的独特文化自觉。



作者是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研究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