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4, 2022

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 - 联合早报 2022-07-24

黄佩玲: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20724-1295889

2022-07-24

早餐时间

那应该是动完手术后,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第二个夜晚,唯一准许登记前来探病的好友,已经离开了好几个小时。病房里剩下漆黑,衔接着插入身体的不同管子的仪器,像计时器般地定时发出声音,却难以淹没身体的疼痛与内心的焦虑。

几乎无法动弹的我告诉自己要冷静,别让陌生和无法解释的疼痛,把自己推入恐慌的深渊。尽管在接受长达九小时的手术之前,我已努力地寻找资讯和与医生沟通,尽可能地去了解有关手术的种种,但再多的信息与心理准备,也无法复刻真实经历;原本所熟悉的身体在动了手术后变了样,仿佛不属于自己了。我尝试整理杂乱的思绪与疑问,准备隔天与医生见面时一一商讨,并且希望医生的答案,能成为我在痛楚中的救命绳索。

数小时后,主治医生与她部门的其他年轻医生站在我的床前,听我一一把有关身体痛楚、伤口与不适等问题说完。不改记者本性的我把问题问得很细,包括想了解手术的具体处理方式,如何影响了我如今所面对的结果。主治医生却回了一句:“其实你刚动完一个大手术,能活着已经很好了。”医生说得没错,但我还是在霎时间感觉到原本想捉紧的那根绳索,一下子被人从双手中抽走了。

我拒绝了医生想为我安排看心理医生的好意,并告诉她,我相信每个病人有属于自己的康复过程,我只是希望能了解更多,好帮助自己一点一点地找回健康的模样。出院后,我另找医生咨询意见,开始明白手术后所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并且更有自信地走上康复之路。不过,我还是不时记起那一次与主治医生沟通时所出现的期望上的落差。

《我以为我知道了》(I Thought I Knew)是我在养病期间无意中读到的一本书,盛港综合医院前院长郑畏三教授所书写的内容,给了我许多慰藉。拥有至少37年泌尿科经验的郑畏三在发现自己患上前列腺癌症后,开始了一段从医生转变为病人的历程;过程中所承受的焦虑与煎熬,让他明白原本以为很了解前列腺癌症的自己,其实从未真正懂得病人的心情,几十年的专科经验也没能弥补认知上的差距。

他写道:“我以为自己凭着所掌握的医学证据与超过30年的经验,一直为病人提供了不错的意见。我也尝试对病人表现出同理心与关怀。但如今我才知道,只有当我们身处同样情况时,才真正体会到其中感受。”

对抗病魔的过程本来就充满未知。一名专业医生能针对病况与治疗方案提供各种客观信息,但若缺少了对病人需求的体会,还是一个有待改善的治疗方案。当然,任何沟通,包括医生与病人之间的都难以完美,只求双方抱着愿意聆听与保持谦卑的心态,因为我们都别以为我们知道对方的具体经历与感受。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记者  ngplg@sph.com.sg)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