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让独居老人孤单老去?
字体大小:
- 小
- 中
- 大
最近,又有独居老人在家去世无人知的新闻,这是个日趋严重而棘手的社会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上国人年均寿命延长,独居老人数目不断增加。到2030年,约四分之一新加坡人将达到65岁及以上,独居者越来越多,引发的社会问题令人关注。
据2019年人口普查,新加坡有多达6万7000名独居老人;2020年,独居老人数目超过8万。政府和社会组织及团体已经推出一系列计划,为独居老人提供生活援助,如设立乐龄组屋、乐龄活动中心和义工服务等等。不时发生年长者孤独死去的事件,主要是身体疾病,而非遭人遗弃。
独居老人家中去世无人发现有何原因?
飞跃社区服务中心创办人及资深顾问凌展辉指出,独居老人家中去世无人发现,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个性本来内向,不喜交际,爱独处,一般也有情绪表达的困难,无法纾解内心压力和孤单寂寞,间接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二、过去三年的疫情,老人家从开始被迫居留家中,渐渐习惯呆在家里,不与人交际的生活。
凌展辉说:“疫情前,我们乐龄活动中心平均出席人数为50至60人,虽然现在已经全面开放,出席人数平均只维持10人左右,大家变得生疏,须要重新建立关系。”
另一方面是生活习惯改变。疫情前每个星期六,儿女带着孙子陪祖父母吃饭,享受天伦之乐。疫情期间儿女无法去父母家探望,腾出来的时间,以其他活动替代,例如安排孩子参加补习班,或家长上进修课程等。疫情后全面开放,前两年所安排的替代活动已成习以为常,儿女无法像以前一样每周六探望父母,而且理所当然地以为年老父母也能接受这种新生活方式。
三、疫情前,一些独居老人平日会到组屋楼下找老友聊天,即使独自一人,也是散心和接触外界的机会。疫情后,部分老人因担心感染病毒,仍选择留在家中,减少染疫概率。年纪老迈者则担心意外跌倒而尽量少出门。
凌展辉指出,这类独居老人去世无人知的个案,最常发生在租赁组屋,他们无子女或单身,其他组屋和公寓也发生过类似个案。老人独居,原因包括子女不愿和父母同住,或父母不愿和儿女同住,有些因为孩子出国公干,留下父母一人在家。
他说:“最近,一个我认识的人,60多岁,跟太太离婚后独居,突然心脏病发作去世。独居者最怕发生这类突发状况,无法及时得到救援。”
独居老人须注意事项
凌展辉提醒,老人家较多慢性疾病,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最为关键,不舒服时要立刻看医生,不要拖延,这是很多老人通病。另外,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发现任何情绪不稳,或开始抗拒社交,应寻求幇助。
他说:“我认识一个独居老人,每天日落黄昏时,情绪变得焦躁,对黑夜伴随而来的孤单感到恐惧,像这样的人,如果不求助,很容易在家里发生意外。”因此,人们应多鼓励年长者走出家门,多接触新事物。当外面的事物充满足够吸引力,能鼓励他们走出室外。老人一般喜欢参加免费的活动,也喜欢热闹,如果在邻里主办吸引年长者的活动,或许能鼓励他们出去走走。
凌展辉建议子女要定期探访年迈父母,子女多的家庭,更是应该每隔几天由不同孩子轮流探望,周末大家再一起相聚,对独居老人是很大的精神支援。经济允许的家庭,可考虑聘请全职或钟点帮佣,帮忙处理家务之外,也可随时通报父母的突发状况。无法负担帮佣的家庭,可跟父母的邻居打好关系,请邻居多关照,或在父母家里安装闭路电视,随时知道家里动态。无法经常登门探访,也应电话联系表达关怀。
无亲属的独居老人,如何避免成为社会负累?
健康依旧是人生最大财富。独居老人更要照顾好身体,保持身心活跃,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需要时有朋友可以互相支援照料。
除了在乐龄活动中心举办各种提倡活跃生活的活动,政府近期开始着重登门造访,积极推广社区伙伴计划,鼓励居民参与义务工作,关怀住在同一座组屋或附近组屋有需要的老人。政府近期也推出附设个人私人空间的租赁组屋,照顾居者隐私,共同活动空间也变大,鼓励居者互动与交流。
各选区基层组织和相关慈善团体义工可动员起来,定时拜访独居老人,给予帮忙与慰问,或协助他们看医生治病与复诊。
本地一些医院也提供“老年社区计划”,致力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目标包括:
·透过教育及提供所需的心理健康普查,提高年长者对心理疾病问题的认识;
·通过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地治疗心理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与养老机构建立伙伴关系,以满足社区年长者的社会心理需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