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30, 2019

50年不感冒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中央保健局医生的秘诀:就是7个保健方

50年不感冒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中央保健局医生的秘诀:就是7个保健方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06343053491175944/?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1888230&req_id=201906301750300100180261480994E3A&group_id=6706343053491175944

健康时报

2019-06-25 · 健康时报社官方账号

王敏清,曾任中南海门诊部主任、原中央保健局局长,长期从事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多项健康指标超过同龄人!

王老81周岁时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说:“现在,社会上八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因此我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当作老年人。比起长者我还是小弟弟,然而说小,也不算小了。但我自认是健康老人,有以下几项健康指标为证。”

1. 半个多世纪不感冒;

2. 60年体重稳定,均在62~63公斤;

3. 血压半个世纪来始终正常;

4. 没有糖尿病;

5. 心跳规律,快慢正常。每年体检,心电图、甚至24小时动态心电图均未出现过早跳和异常图形;

6. 历年体检、化验血脂、血糖和血、大小便常规均正常,腹部B超、胸部X光片等检查,各内脏也均无病变;

7. 一生不长蛀牙,80岁时仍然保持有24颗完好的牙。

王老自豪地说:“很多年轻人身体都没有我好!”

王老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根据王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等媒体公开采访的报道,

为您总结有以下几点。

秘诀就是7个保健方!

1、吃什么无所谓,关键是要吃七八分饱!

过去行军打仗吃不饱,医疗条件不好,青霉素整个延安只有几瓶。反观现在,人们吃得好、住得好、行得好,可大多数人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疾病越来越多。

这是为啥?因为人太过讲究了!

首先不要愧对嘴。喜欢吃的得吃,但是不能傻吃。吃什么无所谓,关键是要吃七八分饱。

如何把握七八分饱,王老建议,到下一顿吃饭前有饥饿感即可。如果下一顿前不太饿,就说明上一顿吃多了。

2、动物,动物,不动就死!

动物、动物,就得多活动;不动?那就死得快!有句话叫“生命在于运动”,这个大家都听说过,但是有多少人做到?

多活动,不贪图享受,保护自己的功能,才能健康长寿。这比你先大口大口不节制地吃,结果三高了、肥胖了,又挖空心思减肥这样瞎折腾要好得多。想健康,就得对自己狠点儿。

我经常步行、坚持体力活动。平日,只要不赶时间、不提重物就不乘车(免费车也不坐);上楼,尽量不坐电梯。

王老78岁给101岁小学老师拜寿时,竟然一口气登上了22层楼,且不觉胸闷气短。

3、睡好觉与吃好饭重要!

最好的睡眠是每天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早上七点,我每天晚上十点上床,十点半入睡,通常一睡7~8个小时不醒。如果做不到,起码也要保证24小时之内有一个睡眠周期。

不要因为任何理由耽误睡觉。人一天不吃饭没关系,但要是一天不睡觉,体力和免疫力都在下降。只有保证了睡眠,才能保证老天爷给你的天然防御系统,才能有很好的免疫力。现在很多年轻人过劳死,都是因为长期熬夜,长期透支。

4、出了问题就吃药,是行不通的!

我们身体有自身的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身体出现小病时不要直接就吃药、挂水,须知“是药三分毒”。原本应该让免疫系统克服的问题,让药物去克服。病可以痊愈,然而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不但没有得到锻炼和增强,反而被药物损害。

免疫系统就是和疾病打仗的,你就让它去战斗,越战斗它越强大。

5、老人要有事儿干,找事儿干!

用则进,退则废,老年人要有事儿干、找事儿干。即便退休了,也千万不要闲下来,人的身体有很大的潜在能力,要不断用它,它才能好;如果不用,各方面的机能就会退化萎缩。

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是不停地在用脑子,在思考,所以身体机能一直很好。

离休20年来,不断应邀参加社会活动和接受媒体采访,还用电脑写作、上网、收发电子邮件。

6、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们应当多晒晒太阳!

要想健康,就应当遵循大自然规律,不能太讲究。该吃饭时就吃饭,该休息时就休息。

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有限的休闲时光内,人们应当多多接受阳光普照。

在恒温的地方呆久了,会使身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一旦有流行病爆发,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人将首当其冲被病毒侵袭。

7、要定期体检,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我们要定期体检,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有问题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大夫,不能道听途说。

没有慢性病、不是刚动过手术,正常人没有必要补。

本文编辑:王楠

部门主任:杨小明

参考资料:

①2012-09-20健康时报老人版《养生没有公式》(健康时报记者 黄小芳)

②2011-04-28健康时报老人版《中央保健局原局长王敏清:60年体重不变有秘诀》(健康时报记者 王志胜)

③环球人物(2011年第33期)《王敏清:“长寿的秘诀是不享福”》(记者 刘畅)

④《王敏清老爷子说出了“健康第一”这一重要的保健理念》(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康梅)

平成废物:快乐教育的后果,日本替我们试过了

平成废物:快乐教育的后果,日本替我们试过了

 

 

LinkedIn中国

3天前 · LinkedIn领英中国官方账号

关于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从各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到我们每个家庭的教子观念,都一直在调整和改变。

这篇文分析了日本“宽松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其中有些观点,很值得我们父母去思考。

教育孩子并不是在“一无是处的庸人”和“只会拿高分的考试机器”中作单选题。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追求减负的宽松教育,养出一批“平成废物”

4月30日,日本明仁天皇正式退位;5月1日,日本启用新年号:令和。

平成时代终结。

从1989年到2019年,这个用了30年的年号,留给日本人的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

平成时代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名词有:

房价崩盘、失去的十年、增长停滞、低欲望社会、记不住名字的首相们、3.11大地震、福岛核泄漏……

以及我们今天重点要说的:

平成废物。

平成废物源自军迷们流传的一个典故:据报道,在一次陆军演习中,一辆坦克的车长趁着休息时间用坦克内的显示器放动漫打发时间,被抓到后上司训斥他说:“这样怎么和中国开战?”

结果他说:“如果我们陆军都和中国开战了,那说明我们的空中和海上自卫队都已经完蛋了,我们还是直接投降比较好吧!”

但这个词早已走出军迷的范围,成为全世界嘲笑这一代日本年轻人的称谓。之所以这一代人被称为废物,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某些共同特点:

他们纵情享受当下,不关心明天和未来。


他们只关心“以自己为圆心,半径3米内的事情”。


他们不想工作、不愿奋斗,连恋爱都懒得谈。


他们沉迷于动漫、游戏、爱情动作片,能靠幻想解决的问题,绝不付诸实践。


总之,这是一代及时行乐、没有欲望、追求像猪一样生活的“死宅”。

所以也被称为“平成养豚”,或者“宽松世代”。

平成废物们是怎么炼成的?

从社会背景来说,经济低迷、少子化、老龄化都是推手之一,但最直接的推手,则是“宽松教育”的盛行。

昭和时代和平成时代的征兵广告对比

日本政府从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宽松教育”,内容包括:

降低课业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公布成绩,不对学生进行排名,学习内容减少三成,上课时间缩减一成,等等。

是不是很眼熟?没错,就是减负。

宽松教育的理论基础当然很“坚实”,说出来绝对政治正确:

出于对填鸭式教育的反省和国际教育形式的判断,日本政府认为应该培养创新型人才,即从知识教育向创造力教育、创新教育的方向转型。

说得很好,我们来看看实施后的结果吧。

二、宽松教育的实施,必然导致松懈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广田照幸曾说:

宽松教育急切地追求创造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是啊,我们一直在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但创造力和创新都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所有的创造力都必须扎根于基础知识,才有可能产生。

否则,让孩子随意地发挥想象力,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从2000年起开始举办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日本第一次参加时,成绩不错:数学第一、科学第二、阅读第八。

宽松教育实行后,2003年日本第二次参赛,成绩已经变成了:数学第六、阅读第十四。

所谓的宽松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演变成松懈教育。

因为现代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反人性、反惰性的过程。

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中有一句台词:

在原始社会,一个人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在周围五公里内,有哪些东西可以吃,有哪些危险需要规避。

几百年前,我们还有牛顿这种无所不知的科学家;几十年前,人类还可以看到爱因斯坦这种科学大神。

而现在,每一个领域都被细分成了无数个微小的细节。

如果说人类的知识像地球这么大,那么一个博士的研究工作,也只能给这个超大的球,拱出一个针尖的新知识。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和知识极大细分的时代。

我们当然不必强求孩子成为爱因斯坦,但目前学校教育中的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英语、物理、化学……只是知识海洋中最基础、最本分的通识。

在现代社会里,如果连这些通识,都要给孩子打折、减负,那么在这个人工智能都要到来的社会里,他们将来何以立足?

而我们还没有说那些学校教育之外的、同样需要孩子了解的知识:

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往、协同合作、口语表达、抗压能力……

于是,日本政府给孩子减负了,培养出了废物的一代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三、宽松教育更大的危害,是带来不公平的竞争

宽松教育减少了学校教授的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

于是,每个孩子都能考100分,家长老师都很高兴,但事情到此结束了吗?当然没有。

因为教育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想让孩子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还是要去争夺那极为有限的招生名额。

所以,有能力的家庭就让孩子通过私立学校、补习班、游学班、素质班,提升将来的竞争力。

而那些享受到了宽松教育的快乐的孩子,他们的业余时间,真的会像政策制定者希望的那样,去发展个性教育吗?

也许有,但肯定百中无一,绝大多数的孩子,会把宽松和快乐的时间奉献给玩耍、游戏、互联网。

于是,阶层就此分化,一部分孩子在学校减负、在校外增负,获得社会竞争的优势。

一部分孩子真的减负了,却可能在各方面都全面处于劣势。

日本文部省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私立学校的学生成绩比公立学校的学生明显高出一大截。

钱文忠教授说:

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

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在《灌篮高手》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情节:为了参加考试,几个人熬夜复习。

而现在,实施宽松教育的日本学校里,半个下午都是社团活动,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四、学校可以宽松,社会呢?

童年的开心就是一辈子的快乐吗?

宽松教育、快乐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只可能适用于学校,而不适合这个社会。

学校可以不公布分数和排名,但企业不会迁就能力不行的员工。

资本是赤裸裸的,它是要求员工竞争的,没有能力的人将会被社会淘汰。

学校可以让孩子快乐就好,但社会不会。

进入社会之后,上级领导不那么在意你快不快乐,只会在意你能不能干。

那么多的企业,都把“抗压能力”注明在招聘启事中,是为了看员工“能抗多少快乐”吗?

童年时代的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都不是孩子的终点,而是他们人生的起点。

而快乐教育、宽松教育,是把孩子的起点,建在了一堆沙滩上,一场大风、一次海浪,就足以摧毁宽松教育的全部“成果”。

目前的这个社会,还不会以“宽松”和“快乐”为主题。

宽松教育,只能让0-18岁的孩子开心快乐,但之后,他们18-80岁的这段漫长的人生里,谁来让他们宽松?

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写道:

随着人工智能、精密算法、大数据等技术演进,人类将诞生一个庞大的“无用阶层”。

因为,有了这些科技和算法后,有一些人,必将“毫无用处”。

你猜猜,到时候最先被淘汰的是什么人?

宽松教育的目标(培养创造力、创新型人才)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宽松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教育结果,却几乎一败涂地。

最终,日本十几年宽松教育的结果,就是培养出了这一代及时行乐、逃避责任的年轻人。

他们没有错,他们只是适应了这个规则而已。

但他们被人称作废物的时候、被同事瞧不起的时候,没有人能代替他们承担,只有自己承受着。

图片来源:电视剧《梅尔罗斯》

日本政府发现宽松教育并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于是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的驰浩,在2016年5月10日宣布:

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日本将与“宽松教育”诀别,不再强推减负措施。

《乡下人的悲歌》一书中,作者J.D.万斯出生于一个贫苦小镇,通过苦读考入大学,最终实现人生逆袭,在硅谷拥有了一份事业。

J.D.万斯,《乡下人的悲歌》

他衣锦还乡之时,看到自己的儿时伙伴们,很多都陷入了贫穷、酗酒、精神创伤、药物滥用的悲惨境地。

我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对此深有同感。

我当然没有万斯那么高的成就,但目前的生活状况,已经是我拼尽全力苦读的结果。

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却也常常后怕,觉得真是侥幸。

在日本和美国这种发达国家,即便你真的沦落成底层,社会保障也能让你过上一份还可以的死肥宅生活。

但在目前的国情下,最底层的生活状况可不是宅就可以解决的。

我和孩子的妈妈,是211的本科和985的硕士,我们目前的工作成果、人生思考,完全得益于之前20多年的辛苦读书。

我也是一个爸爸,我和所有家长一样,希望孩子能快乐地长大。

但就像那句俗话说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我不仅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还希望他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在社会上立得住。

不必闻达于诸侯,但也不要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而过,如同蝼蚁。

为此,在对他的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全是快乐,必然会有痛苦。

图片来源:电影《父子》

我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调动全部的知识储备和方法论,为他学习的过程减少些许痛苦。

但我必须要让他知道:教育,不可能没有痛苦只有快乐。

这样,他的18岁之后的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毕业后的很多年,或许你时常会怀念起“痛苦”的学生时代,虽然迷茫过,但也努力过,充实过。

而如今的你,是否还像当年那样,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奋斗着?

在大城市快节奏的洪流之中,你还记得自己曾经期待过的生活吗?

有一份自己喜欢的高薪工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一个温暖的小家,躲过通勤的烦恼,下班后回到家里,给自己倒一杯红酒,蜷在沙发里看一部电影。

这个周末(6.29.-6.30),LinkedIn领英携手建国门和平自如寓,打造“职业梦想家”主题房,为你呈现职场人值得拥有的温馨小家。

除了LinkedIn领英特制文件夹,帆布袋,雨伞和保温杯等精美伴手礼,更有职场升级秘籍免费赠送,帮助你实现当初的职业理想,拥有梦想生活。

快来点击“阅读原文”参加活动吧!

本文作者豆爸,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亲子乐园”(id: kidsfund),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场景是家庭,最核心的关系是亲子。广告发布。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原作者、LinkedIn、影视截图和视觉中国。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lmschina-sales@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相关搜索

日本废物教育

日本的快乐教育

创造力都必须扎根于基础知识,才有可能产生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广田照幸曾说:

宽松教育急切地追求创造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是啊,我们一直在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但创造力和创新都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所有的创造力都必须扎根于基础知识,才有可能产生。

否则,让孩子随意地发挥想象力,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Info source :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07171803376124430/?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1850519&req_id=20190630072158010152037203961B8ED&group_id=6707171803376124430

Friday, June 28, 2019

My Weight 2019-06-28 0650 hr 62.4 kg BMI 22.644

My Weight
2019-06-28
0650 hr
62.4 kg
BMI 22.644

Thursday, June 20, 2019

My Weight on 2019-05-28


Sunday, June 16, 2019

快乐(二)

助人为乐
知足常乐
自得其乐
没乐找乐
苦中作乐
健康必乐

快乐

助人为乐、
知足常乐、
自得其乐、
没乐找乐

六条健康真相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02953393578574344/?app=news_article×tamp=1560680241&req_id=20190616181720010018029047973CB3F&group_id=6702953393578574344

眼睁睁看着同学死亡,名中医重新审视:总结出6条健康真相

 

 

健康时报

7小时前 · 健康时报社官方账号

本文作者:

郝万山,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作为学者,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

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近50年,救治患者无数。

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50余年,《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让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有病了才去治疗,其实已经晚了!

我的一个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得了感冒,进而染上了扁桃腺炎,接着竟发展到肾小球肾炎。几年之后疾病就进展到肾功能衰竭。虽然在北京为他找到了肾源,做了肾移植,但过了一年,移植的肾又肾衰了。之后又是第二次肾移植,可过了半年,这位同学还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

他是医生,在大医院工作,可最后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你说医生能干什么?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意思是,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疗,这就像口渴了找水喝,结果井还没打;要打仗了,才发现连兵器都没有,还要铸造兵器,这不就晚了吗!

我上学的时候读这句话,很不以为然。然而,眼睁睁地看着年轻的同学一步步走向死亡,让我重新审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一定要重预防。

把健康交给医生,实在是一个误区!

我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医生能干什么?”。

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了,医生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实在是一个误区。

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最了解,平日多学点养生知识,多关注身体发出的一些信号,对疾病早发现、早应对,需要时向医生求助。

真正的医生就是我们体内的自调机能!

人体健康的保护系统,就是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机能”。

人体的自我调节机能,具有自动优化的调节能力。在内调节各器官之间功能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并对病变进行修复和康复。在外调节对环境的适应性和顺应性。这就是健康的保证。这个机能也包括了西医所说的免疫系统。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为了工作需要,你千万不要过着白天睡觉、夜间疯玩、昼夜颠倒的生活,这肯定会对你的自调机能造成很大损耗,非常不利于健康。不改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就无法保证自己体内的自调机能。

真正的医生不在医院,就在我们身体之内。真正的灵丹妙药不在药房,就在我们身体之内。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的健康我做主。③\

养生,就要顺应自然规律!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百病不生”,这实际是提示在春季和早晨,保温是利于保护和促进阳气展发的,连衣服都要求适当多穿,要春捂早捂,如果你在这个时段喝凉水,用冷水冲澡,这和春季里小苗刚刚出土,突然来了一场霜冻有什么区别?

在自然界,如果一棵植物违逆自然规律,一定要冬天发芽生长,等待它的就是死亡。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

《黄帝内经》中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食饮有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戒烟限酒。

“起居有常”也很好理解,简单说就是该起床时起床,该睡觉时睡觉,不过度熬夜也不赖床,作息规律。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甚至日夜颠倒都是常事。

运动方面也要“有常”。有些人不想动的时候,能在家宅一周不运动,有时候又一拍脑袋,出门打上三小时的球,这样的运动方式就是“无常”,不值得提倡。长时间不运动,人的代谢以及心肺功能都会下降,如果这时候想运动,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

心要静,身要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四川讲课,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位于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我连忙追问,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呢?

这个医生苦笑着回答:“调查队去过几次了,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都说抽烟不好,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粮食酿造的白酒;他们都吃肥肉,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别的肉、海鲜都没有。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

我分析,心要静、身要动,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他们地处偏僻,过着自耕自足的平静生活,对身外的钱财名利,声色犬马不去追求,符合心静原则。他们自幼耕作,一直到老,符合身动的原则,这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可面对工作和社会的沉重压力,人们怎么能够心静呢?

我的方法是:用智慧去处理一切事情,而不是用情绪去处理事情,就不会影响健康。

动能生阳,阳气通达,代谢流畅,身体就会健康。老年人要经常轻运动、勤运动。我每天都会快步走,如果时间允许,我会走上两个小时,有时一天上六七个小时课,我会在讲台上走来走去。①②

保持四乐,多活5~10年!

一个健康的人,不管他处在社会的什么地位和阶层,都应当有一种知足常乐、内心平衡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你吃你的山珍海味,我不眼馋,我吃我的粗茶淡饭,我就感到味美香甜。你穿你的高档名牌,我不羡慕,我穿我的布衣麻衫,我就喜欢。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内心平衡的满足感,才是一种健康人的心态。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要保持淡定的心态,理智面对,用智慧去化解和克服一切,把一切困苦看成是对我们心智的考验,对我们身心的历练,让我们生命中每天留下的都是一条条宽宽亮亮的光明记录,而不是一条条窄窄黑黑的苦难痕迹。

如果生活中我们经常保持“四个快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没乐找乐,就可以多活5到10年。

名中医的6句健康真相,

值得所有人注意!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本文编辑:王楠

部门主任:杨小明

相关搜索

失眠一味中药

中医号脉口诀

黄帝内经肾气

郝万山颈椎病

郝万山中医名方

缺阳气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