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海南街
文/庄秀慧 摄影/蔡振鸿
老一辈的人相信对海南街都不 会陌生,但大家或许不知道,那里 不仅曾住过六个老报人,还出过一 个草根议员,更有一名喜欢街上跑 步的医生…
当然,这些旧场景已不复存在, 而这些活历史,如今被资深报 人王振春最近推出的新书——第15 本《根的系列》之《昨日的海南 街》———记录下来。
高龄81岁的王振春曾在《新明日 报》工作30多年,退休后保持活跃,至今 仍在为本报副刊撰写专栏《蓦然回首》。 本月初,他再接再励,推出第15本《根的 系列》之《昨日的海南街》。
王振春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有别 于一般正规历史,《根的系列》是记录活 生生的历史,也是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 但他强调,国家的改变是一定要的,因 为一个国家总不能一直停留在他那个时代。
王振春当记者时穿街走巷,有机会到处采访或亲身经历各种不同的事情; 这些年来,在读者的支持下,寻根的资料 源源不断。他以《根的系列》为主线,写 本地街名、行业、历史人物事件等的史料 文章,五年内居然写了三百多篇。
王振春说,《根的系列》已经出版到 第15集了,几乎写遍了所有内容,这回为 了新书,他绞尽脑汁,想到写旧海南街的 人物。他感慨地说:“书里的人物,好多 已不在了,再不写出来,这些活历史就会 烟消云散。”
他表示,新书花了一年筹备,他一直在搜集资料、找照片,十分有难度。
“我以前写过的报道,需要更新和 补充;有时想到新资料,我会三更半夜爬 起来写,甚至还为了内容而失眠。
他透露,在新书当中,他最喜欢的一 篇是关于旧海南街曾经住有六个老报人 的事迹。记者询问他原 因,他直率地说:“因为 我是报人,没有人完整 写过旧海南街的报人, 对此我特别有感情。
==以下是本文第二部分 ==
在本月初于国家图书馆举行 的新书发布会上,约有150人出席 支持。发布会当天,王振春特地邀 请前议员成汉通、新加坡琼州天 后宫主席符永平、新智文教读书 会会长林如华和一群老街坊一起 上台。发布会由新智文教读书会协 办。
主宾成汉通在发布会上讲话 时说,王振春在报馆里是个甘草 记者,什么都可以写。
针对王振春在新书写道:“老 来才感觉到,写文章就像下山。 上山虽然也难,但可以小心翼翼,
一步一步上。下山就完全没办法, 再小心也一步一惊心,困难重 重。”,成汉通表示不同意,因为 在他眼里,这个老朋友是“上山上 山, 忘记下山,住在高原上。”
成汉通开玩笑说,新书发布 会更像老朋友的聚餐会,有的吃有 歌唱,希望王振春带着这种精神一 直忘记下山。
出席发布会的嘉宾还包括资 深播音人、海南乡亲梁萍、诗人林 子、义播歌王秦淮、琼剧名伶和前 艺人、海南乡亲蔡笃翠等。
尽管搬离海南街多年,王振春对那里的回 忆仍记忆犹新。他说:“海南街是我的家园,有 着许多乡亲。我以前一住就是30多年,每一个 店家我都认识。
发布会请来六名曾与王振春一同住过海南 街的街坊,分享当时的点点滴滴,海南街除了有 海南人,其实还住有潮州人和广东人等:
●严崇坚:我认识王振春快60年了,我当年是在 父亲留下来的咖啡店泡咖啡,对海南一街、二 街都很熟悉,记得海南戏中秋园那里演出。
●罗燕珊:振春大哥总是叫我罗小妹。我在后巷 卖冰水,从小看王振春在中秋园打篮球。在我 们的印象中,他是有钱人,我们是穷人。我家就 在他家对面,看他吃饱了,用着牙签,每天都看 书,学问丰富。很欣赏他的著作。有一次振春 长比赛篮球后,我问他成绩如何,他说输到落
花流水。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落花流水这句成语, 他还用粉笔写在黑板上。
●刘亚妹:我是潮州人,我们家开火炭店,王振 春曾住过我的家,小时候相处得很好。
@陈兰香:我是广东人,我们家开洗衣店,和王 振春是邻居。海南街的店屋拆迁时,他搞一个 街坊惜别会,几十个街坊参加,他讲海南街的故 事,分手时,大家都依依不舍。
●陈家焕:我和振春兄认识了70多年,我们还是 小学的同学,他结婚时我是伴郎。令我难忘的 是傍晚时分,我们结伴到海口路海边渡口木桥 上吞云吐雾,天南地北聊到夕阳西下意犹未尽, 沿着海堤走去红灯码头的印度茶摊喝拉茶继续 聊到半夜:年少时,他也带我们去海南三街的琼 州青年会活动,琼州青年会后来改名海南协会, 他当选理事长。
●陈玉本:我出生在海南一街,中三才搬离。振 春的著作勾起我的儿时回忆,小时候很多时候 我们不是在中秋园玩,就是在海边玩。
==出书经费 半数自掏腰包==
这次,王振春出新书的经费一半是自 掏腰包,其余是来自支持者赞助。值得庆贺 的是,新书原本先印500本已售罄,如今加 印300本。
他笑说,感谢大家的支持,这种支持就 像一首歌的歌词,感谢大家予他“冬天里的 一把火”。
“我接下来还要出版第16集,书名已 想好了,就是《山岗上的历史》,敬请期 可待。”
==以上是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