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8, 2019
Thursday, July 18, 2019
法国男子车祸瘫痪11年被“安乐死”死前悲伤流泪
2019-07-18
法国男子车祸瘫痪11年被“安乐死”死前悲伤流泪
3小时前 · 欧联网官方帐号 优质国际资讯领域创作者
欧联网7月18日电 据欧联通讯社报道,法国一位生于1976年、43岁的男子怎么也无法想到,他的生与死,会成为亲人们的分歧和大众议论话题。近日,处于植物人状态的他被拔管,9天后离世。她的母亲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说,当她的儿子得知死亡判决时,流下了泪水。
瘫痪在床的法国男子文森特·兰伯特(Vincent Lambert)。
据报道,瘫痪在床的法国男子文森特·兰伯特(Vincent Lambert)今年5月被告知,他有可能会通过饥饿的方法被动安乐死。
文森特·兰伯特的父母。
兰伯特的母亲维维安·兰伯特(Viviane Lambert)告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她的儿子听到消息后哭了起来,对此她感到非常不安,这就是她向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求助的原因。因为《残疾人权利公约》禁止剥夺一个人的饮食。
兰伯特生前曾是一名护士,2008年遭遇车祸几乎致命,之后一直处于半植物人状态,四肢瘫痪,意识微弱。医生诊断他脑部创伤已无法医治。虽然他可以在没有呼吸机的情况下自主呼吸,但需要通过医疗方式维持体液和摄取营养。
6月28日,兰伯特在拔管以前,法国一间法院裁定,支持兰伯特妻子“结束她丈夫生命”的请求,准许不再提供兰伯特所需的液体和营养而让他死亡。这项裁决推翻了先前上诉法院的决定,即支持父母让兰伯特活下去。
在兰伯特的生死问题上,家庭成员多年来意见不一。他的妻子及他的六个兄弟姐妹主张拔管,笃信天主教的父母和另外两个兄弟姐妹一直努力让他活下去。父母表示,虽然兰伯特觉知力处于最低状态,但他依然活着。
母亲维维安·兰伯特说,他晚上睡觉,白天醒来,我说话时看着我。他只是需要通过一种特殊的装置喂食,他的医生想停掉,这样他就可以死。
7月15日,兰伯特的父母和他的两个兄弟姐妹宣布,他们不会再采取任何法律行动,就到此为止了。并表示,如今死亡不可避免,死亡既被强加于他,也被强加给父母。虽然作为父母无法接受,但只能在悲伤与不解中放弃,仍怀着希望为文森特祈祷。
尽管“安乐死”在法国是非法的,2016年通过的法律已允许医生让病人进入“持续深度麻醉”状态,直到其死亡。
文森特被“安乐死”和死前的泪水让众多网友震惊,纷纷在新社交媒体留言,可怜的文森特,知道他将慢慢死去。愿他安息。可以想象一下,花了9天时间才慢慢死去,这是多么的残酷和不人道。(京莺)
20万阅读
所属圈子
欧洲生活圈
圈主: 欧联网
161位成员
进入圈子
相关搜索
女子安乐死视频
安乐死完整视频
中国首例安乐死
安乐死的真实视频
几个武警注射安乐死
女子安乐死录像
江苏曾研究2095位百岁老人,发现活到100岁人,都有这8个特点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14791009122796040/?app=news_article×tamp=1563423340&req_id=2019071812153901015204002094108CE&group_id=6714791009122796040
江苏曾研究2095位百岁老人,发现活到100岁人,都有这8个特点
3小时前 2019-07-18· 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2012年,江苏省曾发布一份《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研究人员在2010年6月-9月向江苏的2378位百岁老人发放了问卷,共收到2095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424位,女性共1671位。
2014年,江苏东海。出生于1913年的薛应通,迎接自己102岁的生日。一家人五世同堂,其乐融融。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百岁老人在下面8个方面拥有共性——
一、性格:遇事想得开
江苏百岁老人古宾写书法
65.5%的百岁老人,说自己遇到什么事都想得开,15.9%的人有时想得开,仅5.8%说想不开。
不良情绪会给身体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英国《每日邮报》曾刊文指出,生气对人的心脏、免疫力,甚至伤口的愈合能力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饮食:每天2-3种蔬菜
江苏百岁老人周粉英
85%以上的老人每天吃2种到3种蔬菜。但他们的水果摄入量并不大,每天吃水果的人比例为22.5%,有时吃水果的人比例为48.2%,很少吃水果的比例为22.4%。
其他食材方面,一半以上的百岁老人经常吃肉、鱼、蛋、腌菜,90%以上经常吃豆制品。
65.3%的百岁老人主食以大米为主。79.6%的百岁老人每天主食摄入量在4两-7两之间。
三、饮水:绝大多数人喝白开水
江苏百岁老人夏广圣
这些百岁老人中,87.6%的人喝的是白开水,仅有12.4%的人喜欢喝茶。其中,51.2%的人有晨起喝水习惯,41.3%的人有晚睡前喝水习惯。
一个人每天要喝多少水呢?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人每天应该喝1500-1700毫升水,大约7-8杯。如果是哺乳期的妇女,可能需要更多水,每天大约2100毫升,10杯左右。
四、运动:并不是越多越好
江苏百岁老人朱所
这些老人中,只有20%的人经常锻炼,80%的人不怎么锻炼。即使是过去,也只有34.7%的人经常锻炼。
国医大师陆广莘建议:“人年轻时确实需要锻炼,但高寿老人锻炼太多反而没意义,因为老人骨头不灵了。”他认为,常用脑的人才会更长寿。(详见第七条)
五、烟酒:绝大多数不沾烟酒
江苏百岁老人宗徐氏,与大多数长寿老人不同,她每天要“喝两盅”
这些百岁老人中,有93%的人从不吸烟,86%的人从不喝酒;即使是过去,也有81.5%的人不吸烟,77%的人不喝酒。
世界卫生组织曾有报告显示,烟草烟雾中至少250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其中69种已知会导致癌症。如果40岁之前戒烟,平均可以多活9年。
六、遗传:与长寿有一定关系
长寿与上辈的寿龄有一定关系。这些百岁老人中,母亲寿龄大于80岁的占65.3%,父亲寿龄大于80岁的占70.5%;外公外婆寿龄大于90岁的占16.1%,爷爷奶奶寿龄有大于90岁的占13.8%,均高于正常人群。
七、教育: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长寿者更多
江苏百岁老人邓海澄
这些百岁老人中,大学及以上0.5%、中学1.3%、小学5.4%、私塾12.4%、未上过学80.4%。虽然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占比不多,但这个比例已远远高于他们同时代的人。
德国波恩大学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高、智商高、身体好的人寿命较长。
八、兄弟姐妹排序
江苏百岁老人石改英
兄弟姐妹中排行大的,长寿比例相对高一些。这些百岁老人中,排行是老大的占37.5%,排行是老二的占31.3%,排行是老三的占17.3%,排行是老四是占7.3%,排行是老五以后的更少。
26万阅读
相关搜索
秦怡的长寿秘诀
男人性衰老规律
郭兰英长寿秘诀
180岁老人长寿的秘诀
中老年的夫妻生活
120岁百岁老人
Sunday, July 14, 2019
整个人快疯了!”女子照顾妈妈9年后崩溃:我比病人更痛苦
“整个人快疯了!”女子照顾妈妈9年后崩溃:我比病人更痛苦
8小时前 · 环球网官方账号
7月初,国家卫健委消息,
我国将启动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
“摸底”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项目将覆盖全国每个省份,
如发现疑似早期老年痴呆症等问题的,
建议其尽快就医。
该项目背后,是我国已达2.49亿的老人和其中日渐增多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即阿尔茨海默症)。
资料显示,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人数将达2700万。
大连蓝天救援队每年救助走失老人近千人左右,其中阿尔茨海默病老人逐年增加。
每增加一位患者,就意味着家人也被卷入旋涡。
“一起一辈子,
现在她病了,我不能丢下她”
84岁的陆天军去年住进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最大的原因是他86岁的老伴周玲。
10年前,周玲开始健忘。陆天军说,老伴以前是一个脑子特别清楚的人,做事清爽,70多岁时还被企业返聘。
2009年的时候,周玲被诊断为老年痴呆。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们去给她父亲扫墓,路上她坚持说墓碑上有照片,还和我争。到了一看没有,她就站在哪里,沮丧了很久,说自己大概记错了。”
那次之后,陆爷爷带老伴去了浙医二院,找最好的专家,但是这个病没法治,只能照顾。
刚开始,陆天军觉得没什么,年纪大了,也正常,还有心情调侃老伴:“我开玩笑说,你怎么现在变成傻瓜了?”
但是,他很快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没多久,他觉得自己吃不消了,他也想过请保姆,但是,“找到合适的太难,还隔三差五要涨价。”后来,周玲不会自己热饭。陆天军出门前,会写张小纸条:怎么开电源,怎么热饭,一步步写下步骤,让周玲照着来。
“到后面,她纸条也不会看了。很多次,她给我打电话,质问我,为什么不给她做饭。”
此后,陆天军在家照顾老伴近一年,在儿女的要求下,周玲被送到了福利中心。“她后来忘事得厉害,一刻也离不开人,我买个菜都要把她带在身边,孩子们说长期下去,我会被拖垮。”
2010年,周玲还是住进了福利中心,一开始,陆天军很难过。之后,他就开始了自己去福利中心“上班”的日子: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收拾完,吃完早饭,赶6点的第一班公交车,乘车40分钟到达福利中心,下午两点半后,再回家。
他至今还记得,周玲被送进来的第一年,每天一大早,就站到房间的走廊上,隔着窗户眼巴巴地看着大门,等他来,“看着她这样,那个心酸,那么好的一个人,感觉就这样被关起来了。”
到他去年住进福利中心时,8年的时间,风雨无阻。“比上班还要勤,上班还有双休日呢,我这个没有。”
陆天军这么做,是为了陪伴老伴。
“她刚住进来的时候,除了人会糊涂,忘事,其他都好好的,能走路,能聊天,把她一个人放在这里太可怜。”那个时候,陆天军每天过来,有时陪着老伴在福利中心里面转转,多数时候,他会带她出去,逛西湖、拍拍照,吃个饭,“我们一周去西湖两三次。”后来,周玲大小便失禁,他不能再带她出去,只能在房间里陪伴,“我上午带饭到这里,陪她聊天,说说话。”
在病房里,周玲坐在房间的靠背椅上咿哩哇啦地说着什么。“吃饭了,我们今天吃点肉好不好。” 陆天军拿起饭盒,挑了一块烧烂的红烧肉,用勺子从中间压断、分开,然后试图喂她。这是老两口的交流方式,虽然有时根本不懂彼此在说什么,但陆爷爷坚持聊天对老伴很重要,他希望自己的陪伴能延缓老伴的病情。
3年前,记者认识陆大伯时,他的老伴还能走动,今年再见时,老人已经卧床不起。而去年开始,陆大伯的心脏也出现问题,“每天来回奔波吃不消了,索性就住进来,这样照顾她也方便。”
如果不是老伴生病,陆天军的身体会更好,他们本来约好不做事了就一起去旅游,但是一切的计划,都被老伴的失智改变。
如今,周玲已经谁都不认识,只有老伴叫她的名字时,她会转动眼珠。而陆天军依旧每天一早开始,陪上一天。
“以前,我还偶尔去参加单位的活动,去年开始,一次都没出去过,就在这里陪着她。”几年前,陆天军就意识到,情况不会好转,只会越来越糟,但也只能做下去,“一起一辈子,现在她病了,我肯定不能丢下她。”
“一边心里有火
一边又觉得对不起妈”
邓文丽坐公交时,看那些比自己母亲还年长的老人,独自乘车、买菜,她就很羡慕,“我真希望,我妈也能这样。”
9年前,邓文丽的母亲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此后病情加剧,性情大变。这些年,她自己则经历了失眠、崩溃、抑郁,“很多时候,我想大声尖叫,想自己打自己。”
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理事朱秋香把邓文丽们称为“隐形的病人”。
周一上午,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失智区的病房内,邓文丽坐在小凳子上,一旁的桌子上放着一个保鲜盒,里面装着她从家带来的油爆河虾,这是她给妈妈的加餐。
她86岁的妈妈背窗坐在一把藤椅里,很安静。
61岁的邓文丽烫着卷发,收拾得干净得体。两年前,母亲送到福利中心后,她才从重压下慢慢走出,回想照料母亲的那几年,很多细节都忘了,只记得自己“整个人快疯了”。
2010年,邓文丽的母亲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当时,邓文丽刚从企业办理退休,她对退休生活有计划和憧憬:和小姐妹一起旅游、去老年大学学琴……
她马上去网上搜这个病,“越看越恐惧,巨大的恐惧。”
她和哥哥轮流照顾独居的母亲,即便有人分担,但长期的照顾依旧让她崩溃。“她的病是一点点加重的,一开始,我们给她准备好一日三餐,她还知道自己吃。后来,连吃饭也不知道了。”有大半年的时间,兄妹俩请了一位钟点工,专门陪妈妈吃午饭。
那时,母亲基本还能自理,邓文丽一周陪她两三天。后来她才知道,这是最轻松的阶段。“先是不能自己洗澡,我要帮她洗。她像木头人一样,站着不动,她又不是小孩子,不能抱,她还会挣扎。洗一次累个半死。”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她啪啪啪对着桌子乱吐,吐到饭菜里,其他人都没办法吃,只能在她面前竖个纸板。”
母亲病后,邓文丽再也没和朋友出去旅游,“朋友圈里,看到她们出去玩拍的照片,真是羡慕。”前两年,儿子结婚生子,她又要照顾孙辈,两头奔波。邓文丽时常陷焦虑:“我觉得对不起我妈,但又身心俱疲,心里有火,又没地方发泄。”
她一次次感叹:“人老了,得这个病最可怕。照料的人也受折磨,我有时觉得,自己比病人更痛苦。”
新闻深读
当父母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该怎么办?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失智老人约有46万人,杭州超过7万人。这是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统计推算出的数字。
邓文丽86岁的母亲就是这7万人中的一员,9年前,当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恐惧,“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多数家属最初都感到无助。”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理事朱秋香说,“他们不知道该怎么照顾,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求助。”
半年换4个保姆也没用
朱秋香接触过的失智者家庭,都有过相同的经历:频繁换保姆。“最频繁的,大半年内换了4个。有些是保姆不愿做了,太辛苦,有些是保姆根本管不了,因为照料失智者和照料其他老人是不一样的。”
对失智老人的照料,需要专业技能。
李兴碧是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护理员,她已在这里工作10多年,多数时间照料的都是失智老人。护理员和老人们住在同一个房间,晚上一有风吹草动就必须起床,白天只有两小时的休息时间。
“我和老人们相处,很多时候要跟着他们的思维。”李兴碧举例,“比如有些老人,会把抽纸当作钱,我就说:好的好的,你把钱给我,我去买东西;再比如,有些老人抗拒吃饭,那喂她吃饭时,我就和她聊天,转移她的注意力,她不经意就会把饭吃了。”
除此之外,还包括很多技巧,比如怎样抱老人,用劲最小,对腰背的损伤更小,以及如何给老人洗澡等。
这些技巧,是李兴碧在十多年的工作中摸索出来的,“一般家属不知道,所以照顾起来非常辛苦。”
大学教授提前退休照料痴呆母亲
朱秋香所在的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从2012年开始专注失智失能老人的关爱服务,在长期的服务推进中,他们了解到,家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病人的情绪。
“很多照料者觉得和老人无法沟通,导致身心俱疲。”
邓文丽的母亲现在入住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失智区,在此之前,因为沉重的照管压力,她和哥哥曾多处寻找适合母亲的托管机构。“我们去过一家民办的养老院,一个月收费近6000元,条件看起来也很好,宾馆式的,两人一间。”但住进去一个月后,邓文丽就把母亲接了出来,“护理员太不专业,我妈在里面被其他老人欺负,也没人管。我妈早上喜欢多睡,护理员一定要她6点起来做操,初衷可能是好的,想让老人多动动,但做法很粗暴。我妈很生气,又不会说,只能啊啊地大叫,情绪变得很糟。”
社会老年学者、北京协力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贾云竹说,很多人会说,如果家里有人失智了,可以送到专业养老机构,“但现实是,这样的机构少,而如果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费用又很昂贵,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我们缺少专业护理人员,非常缺。”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赵胡明介绍,中心的失智区有100多位老人,护理员目前有30多位,“人手严重不足,我们长年招人。”
费用高、床位少、专业性缺乏,各种原因交错在一起,更多的失智老人都是靠家人照料。贾云竹在公开演讲中曾讲到一个例子:一位50多岁的大学教授,科研做得非常好,却提前退休,就是因为她的妈妈得了老年痴呆,找不到好的机构,只能自己照料。
家庭照料者需要喘息
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曾做过一个“家庭长期照顾者社会支持系统”项目,包括为家庭照顾者提供心理疏导、喘息服务。“家庭照顾者就像是隐形的病人。我们看过一项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家庭照顾者群体中,20%罹患忧郁症,65%有忧郁倾向。”朱秋香说家庭照料者们一般会面临这些压力:长期的经济压力、自身情绪困扰和精神压力等。
在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项目中,其中一项是喘息服务:照顾者们可以从繁琐的照料中脱身出来,获得短暂的休息。
喘息服务也是贾云竹一直在倡导的支持性服务。
“你可以把家里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短时间内送到一个专业机构,一周或者半个月,照料者稍微抽身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一些事,缓解压力。”但目前来看,国内的专业组织还是偏少。“如果有这样的日托,家属可以在上班时把老人送来,下班再接走,延缓送入养老机构的时间。”朱秋香说。
让照料者们看到未来的线路图
贾云竹长期关注邓文丽这样的群体,“我们接触的一些家庭照料者,很多会陷入抑郁,不少甚至要靠药物从抑郁的状态中走出来。”
“我有位朋友,在别人眼里,是非常优秀的人才,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但父亲失智后,性格大变,原本文雅的老人,时常暴怒,有一次,只因为她打的洗脚水太热,就把女儿的头摁在水里面。”在贾云竹看来,长期面对这样的家人,照料者精神上的创伤可想而知。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对失智老人家属进行培训,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撑,包括如何在家庭中进行照顾,如何进行非药物的干预等。”贾云竹认为,对照料者来说,这样的组织和服务意义重大。
“我认识的一位研究院的老师,她的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后,她特别懵。整个家里都陷入恐慌,不知道该如何为妈妈提供更好的安排,直到找到了相关的专业团队,接受了靠谱的知识后,才慢慢镇定下来,一步步治疗、干预。”
“在北欧、日本,为什么提到阿尔茨海默症,人们没有那么恐慌。一是因为认知,对这个的宣传和认识比较到位,二是有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照料者不会觉得天塌了。”贾云竹觉得,未来,应对阿尔茨海默症,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对这个病症,社会有基本的认识,早期症状出来后,进行筛查,知道前期能去哪儿寻求帮助;到了中后期,又有哪些机构可以提供支撑,照料者们能一步步看到路线图。但是,这的确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89万阅读
Friday, July 12, 2019
做人的道理
今天无意中看了一段白话,讲的太棒了,与大家共勉!
鸡叫了天会亮,
鸡不叫天也会亮,
天亮不亮不是鸡说了算,
关键是谁醒了。
醒来的过了一天,
没醒的过了一生。
有个人买了一箱梨,天气热怕梨坏了可惜,每天挑几个最差的吃掉,最后却吃了一箱烂梨。总结一下,作幅对联:
上联:放着好的吃烂的
下联:吃了烂的烂好的
横批:永远吃烂的
感悟:
人生亦如吃梨,因为在意每天不开心的事,一辈子都得糟心下去;把糟心的事放下扔掉,每天阳光一点,你就灿烂一辈子!
珍惜当下,积极快乐!
没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绪。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时刻留意,不要让自己栽在坏情绪中!
家长会上,老师在黑板上做了这四道题:
2+2=4; 4+4=8
8+8=16;9+9=20。
家长们纷纷说道:『你算错了一道。』
老师转过身来,慢慢地说道:『是的,大家看得很清楚,这道题是算错了。可是前面我算对了三道题,为什么没有人夸奖我,而只是看到我算错的一道呢!』
老师接着意味深长地说:『家长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发现孩子错误之处,而是赏识他们做得对的地方!』
孩子如此,
成人亦是,
共勉之!
做人也是这样,你对他百次好,也许他忘记了;一次不顺心,也许会抹杀所有!朋友之间,此类事最多!
这就是100-1=0的人性道理 。
其实家里亲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常常犯同样的错呢?
今天提此话题,就是为了让友谊长存,亲情永在!朋友之间退一步为上,亲人之间让一步为高。受过人滴水之恩,理应涌泉回报。这才是做人的道理!
若再看一遍,依然有味道。
From Whatsapp Message on 2019-07-12.
Thursday, July 11, 2019
哈佛大学研究:一个人成为废物的九大根源
哈佛大学研究:一个人成为废物的九大根源
昨天 01:39 · 优质房产领域创作者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
犹豫一万次,不如实践一次!
华丽的跌倒,胜过无谓的徘徊!
据哈佛大学研究:一个人没出息一定有以下这九大根源:
一、犹豫不决
比鲁莽更糟糕的是犹豫不决。
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的人,无论其他方面多么强大,在生命的竞赛中总是容易被那些坚定地人挤到一边。雷厉风行难免会犯错,但比什么也不敢做强。怀特·黑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二、拖延
计划很丰满,执行很骨感。
很多时候拖延就是逃避问题和懒惰。
把横在面前的困难放大,望而却步,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找各种借口逃避:
“无聊的工作”、
“苛刻的老板”、
“我太忙”、
“隔一天在做也没关系”……
随之而来,我们会陷入“工作越来越无趣”,“人生越来越无聊”的泥潭中。
愈加懒惰,愈加消极,会掉入懊悔过去和幻想未来的陷阱中。
时间累积会产生更加强烈的负罪感和自我否定让人越来越焦虑。
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说:“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让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
三、三分钟热度
世界上有80%的失败都源于半途而废。
"三分钟热度”的人不过是从来没有体验到坚持做一件事成功后带来的喜悦,因为坚持的过程总是枯燥又充满挫折的,人的天性又是好逸恶劳。
“每一年伊始笔记本的前几页都写满了宏伟的计划,后面几乎都是空白……”
“购买了一本好书,可惜得是到现在都还没开始读……”
“下决心健身减肥,差不多在5天之后就放弃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雄心勃勃地制定计划,心灰意冷地放弃计划”的经历。
四、害怕拒绝
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痛”,都和“感到被拒绝”有关。
有时这种拒绝是很显然的,比如爱人突然的离去;或者被朋友背板和疏远。
而有时这种拒绝也可以是很细微的,比如你给了对方一个微笑的眼神,对方却移开了目光;或者你鼓起勇气给对方发了一个条微信,对方却过很久才简短回复。
一个能放下自尊去做事情的人,是专注目标成果导向的人;而把自尊心放在第一位的人,在人际交往做事情的时候,总关注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所以,一个人越是百无一用的时候,越执念于那些无足轻重的底线与小自尊心。
五、自我设限
杀死自己的潜能力。
他们经常这样说:我想做A,但是我怕做不到,因为B,C,D,E种原因。
他们还没去做之前,就先否定自己,并给自己找了一堆不付出努力的理由。
所有的平庸与低成就都是自我设限的结果。
在自己的心里默认一个“高度”,这个“心理高度”常常暗示自己:这件事情我肯定没办法做好,就做到差不多就可以了。
这种心理暗示可以帮你阻挡任务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暂时维护你的自我价值感,但是,却剥夺了你“往上再走一步”的成功机会。
拉罗什富科说:平庸的人总是在抱怨自己不懂的东西。
六、逃避现实
白日梦患者
逃避现实的人有5个特征。
1.经常做白日梦——逃避现实者更愿意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2.喜欢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向往游手好闲的生活。
3.沉迷游戏或是魔幻小说——它们可以引领你走进那个神奇浩繁的世界,让你逃避日常现实生活。
4.觉得现实世界很残酷——这是逃避现实者的常见特征,在追寻白日梦的时候常常会遭受来自现实生活的打击。
5.无法面对不确定环境——因为在你营造的白日梦里,你才能找到确定感和安全感。
人的悲剧在于眼高手低。大多数人激动时佛挡杀佛,幻想中睥睨天下,日常生活中却没法鼓起勇气和每个周末早上都要拿电钻钻墙的邻居很好谈一谈。
七、总找借口
错不在我。
人一旦犯了错,第一反应常常是自我辩护。
我回忆了三十几年来认识的喜欢找借口的人,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执着的追求,人生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所以,遇到压力、遇到困难,他们就不承担,也不想承担;遇到风险、遇到挑战,就退缩。
不承担,要退缩,就迫使他们找借口。因为找借口是最容易办到的事情,这是掩饰自己无知的方法,然后从中寻找自我安慰。
八、恐惧
谨小慎微的懦弱。
他们在工作中总有这样的感受:害怕被领导批评、害怕别人觉得自己无能、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在意他人的评价、害怕犯错、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我想起一句话: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其实就是心智的弱小,不愿意面对挫折感。
王朔曾经跟他女儿说:“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九、拒绝学习
你不是寂寞,只是不想学习。
学习需要费脑子,自我成长需要不断和自己作斗争,多痛苦啊!
还不如舒舒服服躺在家玩手机看电影,然后等看到同龄人薪资比你高、生活过的比你好时,你又在朋友圈感叹时运不济。
“我从未见过,每天从早忙到玩,拖着疲惫身子回家的人空虚寂寞冷。”
大多数人的空虚寂寞冷,基本上都是吃饱了没事干闲的。
“今天回想起来,这都是金玉良言”,似乎是想清楚了的罗永浩
,说了一句再也不像罗永浩的话。
1.3万阅读
https://sh.ihouse.ifeng.com/news/2019_07_10-52176499_0.shtml?srctag=fc_jrtt
Wednesday, July 10, 2019
Vitamin c administration lowers the mortality rat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
Please try the new PubMed mobile website.
↓ Full text
+
Effects of different ascorbic acid doses on the mortality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Review article
Wang Y, et al. Ann Intensive Care. 2019.
Abstract
BACKGROUND: Low levels of ascorbic acid (AA) have been detected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which AA supplementation leads to promising outcomes. However, the ability of AA to reduce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mains controversial. In this study, we have performed a meta-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A dose on the mortality of critically ill adults.
METHODS: Electronic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for trials in which AA had been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gardless of the dose or the co-administration of antioxidant agents. The predefined primary outcome included all-cause mortality at final follow-up.
RESULTS: The included trials enrolled a total of 1210 patients. Intravenous (IV) AA doses of 3-10 g/d reduced the mortality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R 0.25; 95% CI (0.14-0.46); p < 0.001; I2 = 0.0%), while low (< 3 g/d) and high AA doses (≥ 10 g/d) had no effect (OR 1.44; 95% CI (0.79-2.61); p = 0.234; I2 = 0.0% versus OR 1.12; 95% CI (0.62-2.03); p = 0.700; I2 = 0.0%). AA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duration of vasopressor support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ut did not influence fluid requirement or urine output during the first 24 h of admissio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cute kidney injury and the length of intensive care unit or hospital stays were also unaffected by the AA.
CONCLUSION: Intravenous AA reduces the duration of vasopressor support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3-10 g AA results in lower overall mortality rates. Give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imary literature,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fully cla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AA during the manage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PMID
31111241 []
PMCID
PMC6527630
Full text
Previous Citation 6 of 5703 Back to results Next
Similar articles
Review article
Bruder EA,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Review article
Zhang M, et al. SAGE Open Med. 2018.
Glutamine supplementation for critically ill adults.
Review article
Tao KM,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
Hydroxyethyl starch for fluid resuscit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Bagshaw SM, et al. Can J Anaesth. 2013.
Review article
Burry L,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
Source: https://www.ncbi.nlm.nih.gov/m/pubmed/31111241/?i=6&from=ascorbic%20acid%20dose
Friday, July 5, 2019
两男子车内睡觉不幸身亡,这几个错误千万别犯
https://3w.huanqiu.com/a/55dad8/7NZaqa71CIo?agt=20
两男子车内睡觉不幸身亡,这几个错误千万别犯
3天前 · 环球网官方账号
夏天天气炎热
很多司机上车就会开启空调
但湖南的两名男子因为开着空调
在车子里面休息而窒息身亡!
许多朋友大呼:“夏天命都是空调给的”
但是一味地贪图凉快
不正确使用空调
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或窒息死亡的案例每年都有发生
吹个空调就中毒!?
什么情况下会中毒?
开空调睡觉有误区
汽车的空调有两种模式,内循环和外循环名。顾思义,外循环的风来自车外,内循环的来自车内。
当车内只是开内循环模式时,无论冷暖气,在密闭条件下,车内的空气得不到更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会越来越高。同时,车内人员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导致车内氧气急剧减少,几小时就会使人恶心、昏迷,严重者甚至窒息而死亡。
一般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超过1%时,人就有轻度中毒反应;当超过3%时,开始出现呼吸困难;超过6%时,就会重度中毒甚至死亡。密闭车库内开空调,汽车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严重超标,会使人产生窒息感。
如何避免车内中毒
1、长时间怠速时开空调:发动机长时间处于怠速运转状态,汽油燃烧不完全,会产生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进入车内后致乘客中毒。
★最佳办法:每隔一段时间开窗透气,保证车内空气质量。
2、内循环一开到底:很多车主考虑到用外循环会让车内冷空气跑光,哪怕跑长途也会紧闭门窗内循环一开到底。其实,长时间使用内循环,易致乘客头晕缺氧。
★最佳办法:内外循环交替使用。车外空气好时可用外循环;车外空气差、废气多、温度高时用内循环。
3、空调出风口对着自己吹:一直让空调出风口对着自己吹,一是对身体不好;二是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浮,造成空气不对流,更加闷热。
★最佳方法:让空调出风口往上吹,让车内冷热空气上下对流,才能有效降温。
4、发动车后立即开空调,还关车窗:很多车主一发动汽车就立刻启动空调降温,这样会增加发动机负荷,长此以往会损害发动机。
★最佳方法:进入车内后,如果感觉温度较高,可先打开车窗通风,然后行驶。通过在行驶中内外空气流动来降低温度,之后再打开空调降温。
5、把空调温度开很低:长时间吹太冷的空调,容易得肩周炎、关节炎、感冒等疾病。如果对着脸吹的时间长了,还有可能吹成面瘫。
★最佳方法:车内温度以25℃左右为宜,如果车上有老人和小孩,最好不要超过27℃。此外,还要兼顾车外的问题,一般车内外温差不超过5℃~6℃。
6、长期不使用空调:有些人很少或者从来不使用空调,让汽车空调长期处于休眠期。若长期搁置会滋生霉菌,影响车内空气质量。
★最佳方法:每个月至少让空调运行一次,即使每次就几分钟。另外,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将车开到室外空旷地带。车门窗全部打开,把汽车空调开启外循环状态,风量开至最大,持续十到二十分钟。
7、开着空调停车休息:据调查,我国每年夏、冬季都会发生多起空调车内一氧化碳中毒或窒息死亡的事故。因此,停车开着空调是很危险的。
★最佳方法:车窗不要过于紧闭,预留3-5厘米的缝隙,让空气流通。
8、不脏不洗空调:汽车空调成为疾病传播渠道的之一,且发生概率在逐年提升。不少人总是等空调制冷效果不佳时,才会清洗空调。
★最佳方法:每隔一年做一次完整的汽车空调清洗。如果你的用车环境比较恶劣,间隔时间要缩短。
★友情提示:司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要在车内休息,但是场地不固定,在狭小的环境内更容易造成一氧化碳堆积,所以一定要选择空旷开放的环境休息!
车内开空调休息
一定要及时开窗通风
千万别让悲剧重演
71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