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50403-6108022
2025-04-03
AI无法挑战传统知识或概念,只能一再“人云AI亦云、AI云人亦云”的强化人类当前的主流看法。AI也无能辨别科学界可能存在的一些偏见。长远来看,当不同水平的大部分大学生,依赖AI完成作业和论文,学界的学术水平、大学生思维能力就会受到局限,甚至停滞不前。
近三年内,诸如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软件的出现,引发教育界广泛关注;后者全球下载量在发布第一周就突破1亿,远远超过ChatGPT同期的“100万”表现。
对大学教授而言,这些软件在大学教育具有“无限潜能”;笔者自ChatGPT面世后的三个月内,就已在课堂聘用它为“虚拟教学助手”,同时也点明ChatGPT在许多专业知识领域里,是属于“仙家级别的教学助手”,并要求学生挑战它,对它提供的每一个答案找出错误或破绽。
但随着AI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效能提升,许多大学生开始在课业上高度依赖它。2023年11月,《中国青年报》刊登一项针对705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受访者曾使用AI工具来完成课业,而约16%和58%的人分别说“经常使用”和“偶尔使用”。
在这些大学生当中,有约46%用AI来“写作”,而“资料查询”(61%)和“翻译”(58%)则是排名第一和二的两大用途。大约在同个时候,美国一个提供高等教育资讯的BestColleges网站,也曾对1000名本科和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6%大学生曾使用AI来完成作业或考试。
2024年8月,数码教育委员会(Digital Education Council)发布的全球AI调查(涵盖16个地区共3839名本科、硕士、博士生)表明,约86%学生表示他们在学习中使用AI技术,其中78%受访者至少每天或每周使用一次。“创建初稿”这AI用途在受访者群体占24%;“搜索信息”是最多人(69%)使用的AI功能;“检查语法”和“总结文档”分别为42%和33%。
在搜寻资料、翻译、检查语法、编码、绘图等学习用途上,使用AI无疑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笔者也认同大学生使用AI来进行“寻找/修正错误”的任务,其中编码课程、语法修正等任务是佼佼者。过去学生在编写程序代码时,常因细微错误(如少了一个逗号或冒号),而导致程序无法正常运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须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神去侦察错误,但AI工具可以快速指出错误,帮助我们高效解决问题。
但最令教授头疼的,是学生使用AI代写作业或论文的问题。
当前AI还属于“仙家”水平
笔者绝对不认同让本科水平的大学生使用AI来书写、完成作业,即便只是依靠AI来提供报告或作业的大纲,因为在特定专业领域里,本科水平的学生不具备分辨概念真伪、对错的专业能力。当前的AI还是无法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因为缺乏人类专家输入这些特定专业知识,它们还是会仙家地胡扯或硬扯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
至少在现阶段,ChatGPT和DeepSeek,都属于这类“仙家”AI。同时,使用这些AI来“生成作业/论文”“总结文档”,也完全违背培育新手独立思考的基础训练,并妨碍学生的学习目的。
最关键的是,对学术界特定领域的初学者而言(尤指大学本科和以下水平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成式AI只能写出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作业或论文,而不是具有创造性的内容。
笔者这两年多观察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论文,发现AI存在“只有人类头脑”可以突破的诸多局限。
首先,生成式AI的“接龙”和“填空题”模型训练,只能够遵循现有网上数据和知识结构(而非原创发现),去预测、衍生、组合、改写、模拟出可能的答案,而不能生产出创新内容。AI无法涵盖所有可能条件、假设、局限、影响因子或情境,也无法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或挑战现有科学论据,更无法分析和整合新数据、新思想,去得出真正具创造力的原创性看法。
在科学研究里,挑战现有范式、进行科学试验去达致“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是重中之重,亦即打破传统既有的概念和理论,做出全新思维或行为方式。但拘于前述“接龙”模型训练模式,AI无法挑战传统知识或概念,只能一再“人云AI亦云、AI云人亦云”的强化人类当前的主流看法。
再者,AI也无能辨别科学界可能存在的一些偏见,反而只会强化、延续现有数据和知识的偏见,导致具有误导性的结论。
长远来看,当不同水平的大部分大学生,依赖AI完成作业和论文,学界的学术水平、大学生思维能力就会受到局限,甚至停滞不前。即便AI公司聘请大量专业人士来输入资讯以进行AI模型训练,也只能达到和当前科学家同等水平的特定知识,而不是更上一层楼的原创性知识。真正的创新和科学进展,还是必须仰赖人类的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AI所办不到的。
不管怎样,大学生都必须明白生成式AI的使用政策,而个别大学也有义务去制定明确政策,让学生更清楚知道,什么情况下“能”或“不能”使用AI来协助完成课业。
作者是分子遗传学博士、马来西亚蒙纳士大学副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