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通过寻找生命的意义来缓解对死亡的恐惧*
(仅供订阅者阅读)
(由ChatGPT 翻译自海峡时报文章)
*You can mitigate the fear of death by finding meaning in life*
https://www.straitstimes.com/opinion/you-can-mitigate-the-fear-of-death-by-finding-meaning-in-life
2025年3月16日
作者:Jeffery Tan
Jeffery Tan 是怡和控股集团旗下怡和太平洋的集团总法律顾问。他担任多个董事会成员,其中包括关注心理健康的慈善机构 Jardines Mindset。
进入老年后如何面对死亡
当人们步入老年,对自身死亡的思考无法避免。然而,在亚洲,死亡这一话题常常伴随着恐惧、不适,甚至被视为不吉利而回避。但如果能够有意识地面对死亡,并赋予其意义,那么晚年生活的质量将会大大提升。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和《世界人口报告》的数据,新加坡的平均预期寿命为 84.27 岁,在全球排名第七。排在前面的亚洲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和日本,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以《诗篇》中提到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为参考,即人的典型寿命为 70 岁。因此,当我步入人生的第六个十年时,这种对死亡的思考也愈发清晰,就像开启了一种人生“倒计时”。
过去一年,我的一些朋友和同龄人相继去世,让我不禁深思:老年人如何有意义地面对死亡?如何坦然接受这个不可避免的人生终点?
如何应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意识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经历,但它对个体的影响因年龄、文化和个人情况而异。对于老年人而言,生命即将走向终点可能会引发各种情绪——从焦虑、悲伤到接受,甚至感激。
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个体如何面对自身的死亡,尤其是从“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的角度来探讨这一现象。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坚守文化信仰、追求自我价值和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来缓解对死亡的焦虑。
对于老年人来说,该理论表明,寻找生命的意义——无论是通过人际关系、留存遗产,还是灵性修行——都能有效减轻对死亡的恐惧。一项发表在《心理学与衰老》(Psychology And Aging)期刊的研究发现,具有强烈人生目标的老年人,对死亡的焦虑程度较低。
许多人面对死亡的挑战在于,他们无法预知自己的生命何时终结。相反,那些被确诊为绝症的患者,反而获得了一种“额外的确定性”——他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愿望清单上的事情,与家人和朋友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
经历过重大疾病,尤其是战胜癌症的人,往往会对死亡和生命的意义有全新的理解。我的一位大学朋友曾两次战胜癌症,这让他决定提前退休,专注于自己热爱的运动——匹克球(pickleball)。通过这项运动,他不仅保持了健康,还结识了许多来自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球友,拓展了社交圈。
回顾人生也是有意义地面对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过程涉及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成就和人际关系进行回顾,以构建完整的生命叙述。该方法通常通过写日记、讲故事或心理治疗来进行,并被证明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更坦然地接受死亡。
最近,我的一位老同学写下并分享了他职业生涯中的许多重要经历,其中不乏幽默和深刻的故事。这不仅让人阅读起来饶有趣味,也成为记录人生丰富经历的一种方式。通过回顾,他展现了自己充实的人生,也让我们看到,即便面对死亡,生命依然充满价值。
一项发表在《老年学家》(The Gerontologist)期刊的研究发现,参与系统性人生回顾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更高,抑郁症状减少。通过重新审视和重塑自己的经历,个体能够将积极和挑战性的时刻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生命故事,从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培养人生遗产
丹麦裔德国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理论奠基人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指出,“代际贡献”(generativity)——即对后代的贡献,是老年时期的核心任务。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建立人生遗产,无论是通过指导年轻一代、志愿服务,还是创造具有长期价值的事物,都是赋予生命意义的重要方式。
研究表明,代际贡献与老年人的幸福感密切相关。一项发表在《老年学期刊》(The Journal Of Gerontology)的纵向研究发现,参与育儿或社区服务等代际贡献活动的个体,幸福感较高,孤独感较低。通过专注于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老年人可以从生命的有限性转向对其持久影响力的关注。
从个人经历来看,我发现指导年轻一代、与他们分享人生经验(以及教训),不仅让我有成就感,也让我感受到一种持续的意义。此外,照顾孙辈也让我获得了无比的快乐和满足感——这种体验是我在进入老年之前从未想象过的。
灵性修行与有意义的生活
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灵性修行和存在主义反思在面对死亡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通过宗教、冥想还是个人思考,探讨生命的终极问题都可以带来安慰和清晰感。研究表明,灵性修行在老年人群体中是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素,尤其是在面对疾病或失去亲人时。
一项发表在《国际老龄化与人类发展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的研究发现,灵性参与度较高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并坦然接受死亡。这表明,探索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以及与更广阔世界的联系,是在面对死亡时找到意义的宝贵工具。
此外,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也是对抗孤独并寻找人生意义的关键方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老年人可以优先安排与亲友相聚,加入社区组织,或参加跨代际交流项目。
我有一位 80 多岁的朋友,她深知社交的重要性。但她坦言,在这个年纪,必须主动结交年轻朋友,因为身边的同龄人越来越少。
志愿服务也是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一项发表在《老龄化与健康期刊》(The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的研究发现,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不仅身体状况更好,心理健康也更佳。
生命的最终告别
面对死亡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过程。然而,通过整合心理学洞见、灵性修行和实际策略,老年人可以将对死亡的认知转化为成长、联结和意义的机会。无论是回顾人生、建立遗产,还是修炼心灵,积极面对死亡都能丰富生命的最后阶段,并对个人和社区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新加坡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我们需要敞开心扉,坦然讨论死亡。这将帮助老年人以目标和尊严度过他们的晚年。
回顾人生、思考长寿和死亡,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谚语:“珍惜每一天,活得像今天是最后一天。”
希望当那一天真正到来时,我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